第6章 家人(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最新章节。
林鸿彬看着这整洁的房间,心里暖暖的,不用问也知道,两位老人这些年一直盼着他回家,连他的房间都时时打扫着。
“小彬,今晚先凑合用这草席,明天我再拿去晒一晒,散散潮气。” 爷爷边铺床边说。
“好的,爷爷。” 林鸿彬走上前,想帮忙却被爷爷拦了下来,只好站在一旁,看着老人忙碌的背影。
晚饭很快就做好了。
主食是浓稠的地瓜粥,飘着淡淡的地瓜香;配菜是清炒芥菜、腌萝卜干,还有一盘炒黄豆 —— 这些都是家里常吃的下饭菜。
不过今晚多了道菜:几条烤得金黄的鱼干。那是奶奶把鱼干直接塞进灶膛里烤的,外皮带着点焦脆,咬一口满是咸鱼的咸香。
南方的山村大多是同姓聚居,石谷村也不例外,全村人都姓林,往上数几百年,都是同一个祖宗。
解放前,村里还是宗族式管理,依托着村头的宗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矩;即便到了现在,邻里之间也依旧热络得像一家人。
林鸿彬回来的消息,傍晚就传遍了院子里的几家。
晚饭过后,近三十口人陆陆续续聚到了他家的厅堂里,围着中间的火盆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没办法,整个公社都还没通上电,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实在没什么消遣;尤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缺衣少被的,围着火盆烤火聊天,成了最惬意的事。
今儿赶上林鸿彬回乡这新鲜事,大家更是来了兴致。
年纪大的老头们围着爷爷,老太太们则拉着奶奶。
年轻些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干脆围在了林鸿彬身边,问题一个接一个:“啊彬哥,你在部队里坐过飞机吗?飞机到底长啥样啊?”
“火车为啥叫火车?是不是长得特别大,听说能拉好多人呢!”
“部队里是不是天天能打枪?打枪的时候好玩不?”
这年头交通不便,在外工作的人一年半载也难回一次家。
村里的教育条件也有限,能念完高中的人没几个,考上大学的更是屈指可数 —— 林鸿彬是第二个,第一个早就带着全家迁去了城里,再也没回来过。
院子里的长辈大多是半文盲,念过私塾的没几个;解放后出生的堂弟堂妹们虽说都上过学,可受时代影响,也没能走出这座大山。
村里的年轻人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少,对山外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围着林鸿彬问个不停,直到火盆里的炭火渐渐熄灭,才恋恋不舍地散去,院子里慢慢恢复了安静。
第二天一早,林鸿彬吃过早饭,见爷爷已经出门溜达,奶奶正站在灶台边洗碗。
林鸿彬便走了过去,轻声说:“奶奶,今天我想去祭拜下爸妈,我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您帮我准备下,这碗我来洗。”
说着,他伸手从奶奶手里接过了还没洗完的碗。
奶奶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眼眶微微泛红:“哎,你是该去拜一拜了,我这就去准备。”
她用围裙擦了擦手,转身走出了厨房。
没一会儿,奶奶拎着一个竹篮子回来,眼睛红红的,显然是想起了早逝的儿子儿媳,偷偷抹了泪。
“我就不去了,你把柴刀和锄头带上,坟头的草该除了。”
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压抑的哽咽。
林鸿彬心里一酸,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奶奶,只能点了点头,接过篮子,又去后门口拿了柴刀和锄头,转身出了门。
他父母的墓地在村子东边的荒山上,因为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突然离世,没能入林家的祖坟,便在荒山上立了两座独立的坟墓。
山路弯弯绕绕,两旁长满了杂草和低矮的灌木,一路上要经过村里的农田。
田埂上干活的村民见了他,都热情地打招呼,林鸿彬一一回应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了墓地前。
父亲的墓其实是座衣冠冢 —— 当年父亲牺牲在金门,遗体埋在了当地的 “万军营”,再也没能魂归故土,这座墓里,只葬着他生前穿过的一件旧军装。
林鸿彬放下篮子,先拿起锄头,仔细地把墓前的杂草锄干净,又用柴刀砍断了那些遮住墓碑的树枝,让两座坟墓露得干干净净。
做好这些,他从篮子里拿出祭品 一一摆在墓碑前;接着点燃三炷香,插在坟前的泥土里;又拿出一叠纸银,在火盆里慢慢烧着。
等纸银烧尽,他对着两座墓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低声说:“爸,妈,我回来了,以后我会好好照顾爷爷奶奶,你们放心吧。”
说完,他又静立了片刻,才收拾好东西,转身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