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娱乐:闪婚大蜜蜜,天仙说她也嫁》最新章节。

“听李成这么一讲,我倒觉得周瑜确实不简单,为何历史对他的评价不高?”

“是,二十四岁就功成名就,还娶了三国美女小乔,人生圆满,何必还要眼红别人?”

“确实,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去羡慕吗?”

“现在想想,李成说得对,都这么成功了,还羡慕谁?哪怕是诸葛亮又如何?他有周瑜的成就吗?”

“支持男神!我们相信你,你绝不是信口雌黄!”

“没错,谁说历史不会出错?我觉得你的观点才站得住脚。”

网络上的谩骂声逐渐减弱,稍有理智的人都看得出李成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况且周瑜迎娶小乔是事实,历史也从未否认他的才能——若非如此,他又怎能赢得三国佳人的青睐?一时间,众人对李成和周瑜的印象有所改观。李成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史可查。

李成说到此处,直播间的氛围明显缓和许多。

尤其是节目组众人,悬着的心总算稍稍放下。

显然,网络争议减少了许多,只要观众情绪不再激烈波动,事情就能平稳收场。毕竟这次 ** 闹得太大,说不定文化部门正密切关注着。

见事态平息,节目组暗自松了口气,默默祈祷李成别再语出惊人。

然而,李成的话仍在耳边回响,网友的心情依旧难以平复。

他们难以接受周瑜的形象与认知截然不同——若是一个好人变得更优秀,或许无人在意,但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本是衬托诸葛亮的配角,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完美角色。

尤其对诸葛亮的粉丝而言,一个曾被主角碾压的“炮灰”,突然成为高不可攀的标杆,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尽管事实摆在眼前,即便他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也掩盖不了他心胸狭窄的本质:这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上的讨论再度升温,网友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原着中周瑜本就是用来凸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陪衬角色,书中从未将他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

因此,无论李成如何美化周瑜的成就,在公众认知里,他始终是那个器量狭小的人物——毕竟事业成功与品格高尚并不能画等号。李成的论述充其量只能证明周瑜有过人之处,却无法洗白他的负面评价。大众对周瑜的固有印象,终究以贬义居多。

想要扭转世人根深蒂固的认知,绝非李成几句辩白就能实现。历史评价早已定型,人们对周瑜的刻板印象已成共识。

"那又怎样?你只能证明他事业成功,跟人品好坏有什么关系?"

"就是!最后被诸葛亮气死难道不是咎由自取?"

"成功人士多了去了,心胸狭窄照样是铁打的事实。"

"说破天也改变不了史实,顶多证明他有点本事。"

"完全同意!周瑜谁不知道?再厉害不还是诸葛亮的垫脚石?"

"公认的配角命,被气死这事洗不白!"

多数网友坚持传统认知。在历史叙事中,周瑜本就是用来衬托诸葛亮光辉的配角,这导致公众对其观感始终不佳。即便如李成所言,周瑜二十四岁就功成名就,成为人生赢家,也抹杀不了他性格缺陷的事实。

争论愈演愈烈,各方观点激烈碰撞。这时李成话锋突转:"现在肯定有男同胞要骂他小肚鸡肠!但史料记载的周瑜其实胸襟宽广。刘备评价他'器量恢弘',蒋干称其'雅量高致'——这两位都是同时代人物。就连诸葛亮作为刘备军师,其评价也佐证了周瑜的宽厚。所谓气量狭小纯属污蔑!"

听众们陷入困惑。若周瑜真如此大度,又怎会被诸葛亮三言两语气死?这个矛盾让众人一时难以判断。既然无法定论,人们只好继续听李成往下分解。

众人已被李成的观点深深吸引,或许大家对周瑜确实存在误解。

李成并未关注网友留言,继续阐述道:"必然有人质疑我的说法,但这些内容皆有史可据。请查阅正史记载,而非文学演绎——演义本质是经过艺术加工、掺杂作者主观情感的创作体裁。"

"尤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作为明代文人,其创作立场值得深思。自古文武相轻,文人鄙夷武将粗鲁,武将轻视文人空谈。周瑜作为东吴名将,恰与文人群体形成天然对立,这便解释了为何他在演义中被刻意贬低。"

说到此处李成适时收声,留给听众思考空间。他相信理性之人自会明辨——这些基于史实的论述经得起推敲,稍有史学常识者都能理解其合理性。

现场听众陷入沉思。李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阐述令人无从辩驳。网络上也涌现认同之声,毕竟具备 ** 思考能力的观众不在少数。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认知。

众人纷纷查阅资料,想验证李成言论的真实性。历史研究者们也开始重新思考。

"资料证实李成的观点没错,周瑜确实胸襟宽广,连刘备都给予高度评价。"

"文武相轻自古有之,负面评价在所难免,这点史料有明确记载。"

"没想到李成说得这么准!我刚查完资料,确实如此。"

"原来我们一直用罗贯中的视角看周瑜,却忽略了真实历史。"

"太专业了!连很多历史学者都未必知道这些细节。"

网友们在查证后都对李成肃然起敬。原先的误解烟消云散,大家意识到自己一直被固有观念误导,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历史人物。

"历史 ** 需要亲自考证,不能人云亦云。"李成的话点醒了众人。文人笔下的记载未必客观, ** 思考才能接近 ** 。

"最后送大家一首词作为结尾。"李成的话让观众精神一振。联想到他在影视学院的表现,众人都期待着他的新作。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献给大家。"

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的词句响起时,直播间瞬间沸腾。气势磅礴的词作让所有人震撼不已,弹幕如潮水般涌来。

"听得我热血沸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