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医案藏秘与无声的交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替身千金:摄政王的白月光跑路了》最新章节。

医案的纸页泛黄,散发着陈旧的墨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药气。沈青禾的手指拂过那些工整却略显急促的小楷,记录着脉案、方剂、用药增减。这些文字冰冷而客观,属于一个她完全陌生的、久病缠身的苏婉清。

景明的警告如同悬顶之剑,让她每一根神经都绷紧,随时留意着窗外的动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她惊得合上书页。阅读变得缓慢而艰难,既要 decipher 文字背后的含义,又要分神警惕可能的监视。

起初,她看得毫无头绪。脉象浮沉迟数,舌苔厚薄腻滑,药方君臣佐使……尽是些枯燥的医理。她试图寻找任何可能暗示中毒、或是与那冷香有关的蛛丝马迹,但记录严谨,看起来就像一份再普通不过的顽疾诊疗记录。

难道景明警告的“额外”东西,并非指医案本身,而是她试图寻找的行为?

她几乎要放弃了。疲惫和沮丧海浪般阵阵袭来。

就在她准备合上第二本医案时,目光无意间扫过一页记录天气和病患心情的边注。这类批注很少,夹杂在严谨的医案中显得格外突兀。

“腊月初七,微雪,咳稍缓,精神略振,倚窗观梅半刻。”

“元月十五,晴,月色极佳,然气促难眠,焚香静坐。”

焚香?

沈青禾的心猛地一跳。她立刻仔细看这一日的详细脉案和用药,并无特殊之处。但这“焚香”二字,在她眼中却无比刺眼。苏婉清平日也焚香吗?医案中并未提及习惯,独独这一日写了。

是何种香?与那冷香有关吗?

她屏住呼吸,继续往下翻阅,寻找任何可能与“香”有关的字眼。然而,再无此类记录。那一笔,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再无痕迹。

她不肯死心,又换了一种思路。既然直接线索难寻,或许可以从用药的反常处推断。她开始更仔细地研究方剂,尤其关注那些药性猛烈或带有毒性的药物增减。

一连翻完两本,看得头晕眼花,依旧一无所获。苏婉清的病似乎主要是体虚咳喘之症,用药多以温补、化痰、平喘为主。

直到她拿起最后一本,也是最薄的一本。这本的记录时间似乎更靠近苏婉清生命的尾声,笔迹也时而潦草,时而虚浮,显见记录者心情沉重或疲惫。

在一页记录着病人已陷入时昏时醒状态的医案下方,开列的方子里,有一味“犀角”。用量极轻,注明“磨粉冲服”,作用是“清心凉血,安神定惊”。

沈青禾的目光凝固在这味药上。

犀角?这味药珍贵且药性寒凉,用于苏婉清当时虚极的体质,似乎……有些蹊跷。虽说是清心定惊,但面对一个油尽灯枯、昏迷醒少的病人,这等寒凉之物,真的合适吗?更像是对某种“热毒”或“惊厥”的应对。

是病情突然出现了热症变化?但脉案记录依旧以“细微”、“浮乱”为主,并未明确提及热毒亢盛。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荒谬的念头窜入她的脑海:这犀角,会不会是用来……解毒的?

尽管用量轻微,尽管混在其他扶正的药物之中,但这味药的出现,在那个时候,显得如此突兀和不协调!

她感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如果这个猜测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为真,那是否意味着,在苏婉清生命的最后时刻,大夫或许察觉了某种“毒”的存在,并试图缓解?但因为病人已至弥留,回天乏术,或者……下毒者手段高超,这微小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这仅仅是她的臆测,毫无实证。但这一点点的“不合理”,却像黑暗中的一丝微光,让她看到了医案中可能隐藏的曲折。

她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挖,然而就在这时——

“叩叩。”

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不是夜半惊魂的窗棂,而是院门被敲响了。

沈青禾吓得几乎魂飞魄散,猛地合上医案,心脏疯狂擂鼓。是谁?送饭时间已过,景明?还是……那窥视者竟敢白日敲门?

她屏息不动,不敢回应。

门外安静了片刻,随后,一个略显苍老的女声响起:“苏姑娘?老奴是锦荣堂负责打理花木的钱婆子。王妃娘娘惦记着姑娘病体,见苑中兰草枯败,特让老奴送两盆新开的墨菊来,给姑娘屋里添点生机喜庆。”

王妃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