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母凭子贵 第六节:地位的稳固(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宫孤女》最新章节。
果然被他说中。没过几日,户部侍郎就借着给七皇子送 “启蒙算盘” 的由头,拜访了凝晖宫。这位侍郎是苏父的旧识,从前见了苏凝连话都懒得说,如今却提着厚礼,一口一个 “凝妃娘娘”,话里话外都在说 “苏大人在户部多亏了娘娘照拂”。
苏凝没接他的话,只淡淡道:“家父能在户部做事,是陛下的恩典,与臣妾无关。倒是七皇子初学算盘,多谢侍郎大人费心了。” 她让人收下算盘,却把其他礼物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 她清楚,这时候攀附的人越多,将来摔得越惨。
可该来的,终究躲不掉。
中秋家宴那日,宫里张灯结彩,处处都是喜庆的红。各宫嫔妃和皇子齐聚太和殿,按品级落座。苏凝的位置排在贵妃和淑妃之间,比上个月又往前挪了两位,这细微的变化,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宴席过半,皇帝忽然指着殿外的明月笑道:“今日月色正好,不如让皇子们各作一首诗,助助酒兴?”
三皇子赵瑾第一个站出来,摇头晃脑地念了首应景的中秋诗,虽不算出彩,却也中规中矩,皇帝笑着夸了句 “不错”。
四皇子赵恪接着起身,他性子沉稳,诗里多了些 “但愿人长久” 的感慨,引来不少赞叹。
轮到赵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了过来。贵妃端着酒杯的手紧了紧,淑妃则饶有兴致地看着 —— 她们都想知道,这个被赞 “储君之相” 的孩子,能拿出什么惊人之作。
赵昀却没作诗,只走到殿中,对着皇帝躬身行礼:“父皇,儿臣不会作诗。”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有人忍不住低笑 —— 七皇子不是最擅长背书吗?怎么连首诗都作不出来?
皇帝却没生气,反而饶有兴致地问:“那你会什么?”
“儿臣会算收成,” 赵昀的声音清脆,像山涧的泉水,“陈先生教儿臣,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够几个人吃。今年秋汛,南边有三州受灾,儿臣算过,国库的存粮够赈灾,还能剩下些给百姓补种来年的种子。”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谁也没想到,一个六岁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皇帝脸上的笑意淡了些,眼神却深了:“你怎么知道国库有多少存粮?”
“是先生给儿臣看的账册,” 赵昀仰起脸,目光澄澈,“先生说,百姓是水,朝廷是船,水稳了,船才能稳。”
皇帝沉默了片刻,忽然朗声大笑:“说得好!说得好!‘水稳船稳’,比那些风花雪月的诗,实在多了!” 他看向苏凝,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凝妃,你教得好!”
苏凝起身行礼,声音平静:“是陛下教导有方,儿臣不敢居功。”
这一晚,赵昀没作诗,却成了家宴上最受瞩目的人。大臣们看着他的眼神变了 —— 不再是看 “聪慧孩童” 的好奇,而是看 “可塑之才” 的郑重。连一直对苏凝抱有敌意的贵妃,宴席散后经过她身边时,都难得地说了句 “凝妃娘娘好福气”。
苏凝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和赵昀的地位,才算真正稳固了。不是靠皇帝的一句 “储君之相”,不是靠那些暖玉和云锦,而是靠赵昀那句 “水稳船稳”—— 这句话让皇帝看到了他的 “踏实”,也让前朝后宫明白,这个孩子不是只会背书的傀儡,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根基。
回到凝晖宫时,月光已经爬上了雕花窗棂。赵昀累得趴在苏凝怀里睡着了,小嘴里还嘟囔着 “补种种子”。苏凝轻轻拍着他的背,看着窗外皎洁的明月,心里第一次有了踏实的感觉。
莲心端来一碗莲子羹:“娘娘,您看,今晚之后,再也没人敢小瞧咱们了。”
苏凝舀了一勺莲子羹,放在唇边吹了吹:“小瞧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看。” 她看着碗里圆润的莲子,“咱们要做的,不是让人高看,是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月光洒在她脸上,柔和了她的轮廓。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后宫的暗流从未停歇,前朝的纷争也远未结束。但只要她守着这份 “踏实”,护着怀里的孩子,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在这深宫里,为自己和赵昀,挣得一片安稳天地。
凝晖宫的桂花还在落,香气弥漫在夜色里,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 就像苏凝的心思,看似柔软,实则坚韧,正一点点,扎下深根。
抱歉,确实搞错了章节序号!应该是第五十六章的第一节,之前误写成第五十五章了,这就修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