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进入古巴 扶持拓展(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最新章节。

送走客人,迈克尔感慨道:“还是中国人做事细心,史国栋之前跟我们说,一定要把客人的需求记在心里,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现在看来,真的很有道理。”

约瑟夫点点头,拿出手机,给史国栋发了条消息:“哈瓦那的第一家店准备得怎么样了?需要我们帮忙吗?比如从加拿大调一些海鲜过去,或者分享一些开店的经验。”

很快,史国栋回复了消息,还附上了一张中央厨房的照片:“一切顺利,下周就能试营业。你们的‘龙虾火锅’ idea很棒,我准备在古巴试试用当地的龙虾,应该会很受欢迎。”

约瑟夫看着照片里忙碌的古巴厨师,突然觉得,虽然哈瓦那和温哥华隔着千山万水,一个物资短缺,一个繁华富裕,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是相通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相通的。

一周后,川渝味道哈瓦那直营店正式试营业。门口挂着红色的灯笼,窗户上贴着“欢迎光临”的中文和西班牙文贴纸,吸引了很多路人驻足。

第一位客人是个叫埃米利奥的老人,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进店里。“小伙子,这是什么店啊?”他看着菜单上的中文,有些疑惑。

史国栋连忙走过去,用不太流利的西班牙语解释:“这是中国火锅,您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食材,放在锅里煮着吃。”他指着菜单上的图片,“比如这个毛肚,这个鸭肠,还有当地的牛肉和龙虾。”

埃米利奥点了一份番茄锅底,还有一些牛肉和蔬菜。当热腾腾的火锅端上来时,他忍不住感叹:“真香啊!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吃法。”

史国栋坐在旁边,教他怎么涮肉,怎么调蘸料。埃米利奥一边吃,一边给史国栋讲古巴的故事:“我年轻的时候,哈瓦那很繁华,街上到处都是汽车,商店里摆满了商品。后来因为封锁,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吃到一半,埃米利奥突然问:“小伙子,你们中国为什么要帮助我们古巴啊?”

史国栋想了想,说:“因为我们知道,被封锁的滋味不好受。而且,中国和古巴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就像朋友一样。”他指着窗外,“您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古巴,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像火锅这样的美食。将来,哈瓦那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繁华。”

埃米利奥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谢谢你,小伙子。你们不仅带来了好吃的,还带来了希望。”

试营业的第一天,店里坐满了客人。有好奇的年轻人,有带着孩子的家庭,还有像埃米利奥一样的老人。大家围着火锅,一边吃,一边聊天,原本陌生的人因为美食变得熟悉,不同的文化因为一口热汤变得交融。

晚上打烊后,史国栋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给约瑟夫发了条视频。视频里,哈瓦那的夜空格外明亮,远处传来吉他声和歌声。

“约瑟夫,我们今天试营业很成功,很多客人都很喜欢火锅。”史国栋笑着说,“我准备明天去海鲜市场看看,试试用当地的龙虾做火锅,就像你说的那样。”

约瑟夫在屏幕那头竖起了大拇指:“太棒了!史,你知道吗?昨天有个古巴留学生来我们店里吃饭,他说在温哥华能吃到家乡附近的火锅,感觉特别亲切。”

两人聊了很久,从古巴的龙虾价格,到加拿大的海鲜供应链,从当地厨师的培训,到客人的口味偏好。虽然隔着时差,隔着海洋,但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川渝火锅在不同的国家生根发芽,让更多人通过美食了解中国,了解不同的文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个月后,川渝味道在古巴开了六十家直营店,每一家店都生意火爆。很多古巴人学会了用筷子,学会了说“谢谢”和“好吃”,甚至有人开始学习中文,希望能去中国看看。

在加拿大,约瑟夫和迈克尔的门店已经超过了三百家,他们还推出了“火锅文化节”,邀请当地的厨师和美食家一起交流,把中国的火锅文化和加拿大的饮食文化完美结合。

史国栋站在哈瓦那的海边,看着远处的轮船缓缓驶过。他想起刚到古巴时,卡洛斯问他:“史,你觉得中国人在古巴能赢得尊重吗?”

当时他没有回答,现在他有了答案。尊重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在古巴人需要的时候,送去发电机和疫苗;是在古巴人对内脏望而却步的时候,耐心地教他们怎么烹饪;是在古巴的街头,挂起红色的灯笼,让火锅的香气飘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手机响了,是张总的电话。“国栋,好消息!巴西和阿根廷也想引进我们的火锅,你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史国栋看着眼前的大海,海风拂过脸颊,带着火锅的香气和希望的味道。他笑着说:“当然有兴趣!只要有人喜欢中国的火锅,我就愿意去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远处的夕阳慢慢落下,把海面染成了金色。哈瓦那的街头,川渝味道的灯笼亮了起来,和温哥华的灯火遥相呼应。跨越山海,因为一口火锅,两个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文化,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中国人的尊重,也在这锅沸腾的热汤里,慢慢沉淀,静静绽放。

在古巴,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几乎未赚钱,要说有一点回报的话,就是国家政府对川渝味道原先火锅拓展的扶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