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也门成功 硕果累累(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最新章节。
风里不再是刚来时的沙尘味,而是混着火锅的麻辣香、烤馕的麦香,还有客人们的说笑声,热闹得像重庆的解放碑夜市。
“杨总,这是今年最后一家店的验收报告,您看看。”阿凡提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脸上满是笑意,“萨那郊区的‘丝路餐馆’昨天正式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就突破了五千美元,比我们预期的还高!”
杨晓英接过文件夹,指尖拂过“第36家合作店”的字样,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一年前,她刚到萨那的时候,看着那些紧闭的店铺、店主们愁苦的脸,还在担心这个“倒闭餐饮店变身记”的计划能不能成。
可现在,仅仅一年时间,36家店像36颗星星,散落在也门的各个城市,点亮了无数也门人的生活。
“走,我们去清真寺旁边的阿里巴巴的加盟废店里去看看。”杨晓英合上文件夹,笑着对阿凡提说。
“丝路餐馆”的老板是个叫阿里巴巴的年轻人,以前在默罕默德的店里当服务员,看着“绿洲酒楼”从冷清变热闹,也动了合作的心思。
杨晓英他们到的时候,阿里巴巴正忙着给客人端火锅,看见他们来,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油,激动地迎上来:“杨总!阿凡提先生!你们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这新店的生意。”杨晓英环顾四周,店里的装修融合了中国的红灯笼和也门的几何图案,墙上挂着一幅“中也友好”的刺绣画,是萨利姆特意请当地手艺人做的。
“托您的福,生意好得很!”阿里巴巴笑得眼睛都眯了,“昨天有个从亚丁来的客人,吃了咱们的鱼羊鲜火锅,说要把配方带回亚丁,还问能不能跟咱们合作开分店呢!”
杨晓英心里一喜:“那你怎么跟他说的?”
“我说得问您啊!”萨利姆挠了挠头,“不过我觉得,咱们的火锅肯定能火遍整个也门!”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门口走进来,是默罕默德。他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烤好的馕,笑着说:“杨总,我听说萨利姆开业,特意来送点馕,咱们中国火锅配也门馕,绝配!”
杨晓英看着默罕默德,一年不见,他像是年轻了好几岁,脸上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笑容。
现在默罕默德的“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加盟店,不仅是萨那最火的餐馆,还又开了两家分店,默罕默德还雇了十几个当地的年轻人,帮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默罕默德,你现在可是萨那的‘餐饮大亨’了。”杨晓英打趣道。
“什么大亨啊,都是杨总您的功劳。”默罕默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上个月我女儿考上了萨那最好的中学,学费都是店里赚的钱,我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我现在还在帮助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交学费。”
杨晓英心里暖暖的。她想起第一次见默罕默德的时候,他连女儿的学费都快拿不出来,现在却能笑着说“不用为钱发愁”,还能帮助别人,这大概就是她来也门最大的意义。
就在这时,小陈拿着手机跑过来,兴奋地说:“杨总!也门电视台又来采访了!他们说要做一个‘一年蜕变’的专题节目,还要请您当嘉宾呢!”
杨晓英愣了愣,随即笑了。她想起一年前,也门电视台第一次来采访的时候,她还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现在却能从容地跟记者分享这一年的故事。
电视台的采访在“丝路餐馆”的大厅里进行。记者是个年轻的姑娘,叫娜吉娃,去年也采访过“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
她看着满座的客人,对杨晓英说:“杨总,一年前您说要让36家倒闭的餐饮店变身,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您现在做到了,能跟我们说说您的感受吗?”
杨晓英看了看身边的默罕默德、萨利姆,又看了看那些吃得开心的客人,缓缓说道:“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把中国的美食带过来,和也门的朋友们一起努力。我记得第一次跟默罕默德先生谈合作的时候,他担心口味不适应,担心没钱装修。可后来我们发现,美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用心做,大家就会喜欢。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我们的慈善事业,让许多上不起学的,也没孩子。能够在我们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资助下有学上。”
她顿了顿,继续说:“这一年里,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沙尘暴延误了食材运输,装修的时候跟邻居起了争执,厨师们一开始不会用中国的调料……可每次遇到困难,都有也门的朋友们帮忙。阿凡提先生帮我们协调当地的关系,默罕默德先生帮我们说服其他店主,还有很多客人,会给我们提建议,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口味。所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我们大家一起的成功。”
娜吉娃点了点头,又问:“那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还会在也门开更多的店吗?”
杨晓英笑了笑:“当然!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多来自也门其他城市的合作申请,比如亚丁、塔伊兹。而且,我们还想把也门的美食带到中国去,比如你们的烤全羊、蜂蜜馕,让中国的朋友们也尝尝也门的味道。”
采访结束后,娜吉娃握着杨晓英的手说:“杨总,谢谢您。您不仅给也门带来了好吃的火锅,还带来了希望。很多年轻人因为您的项目找到了工作,很多家庭因为餐馆的盈利改善了生活,许多孩子因为你们重新背起书包。你们中国人是我们也门人的真正的朋友。”
杨晓英心里一热,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刚到也门的时候,史国栋跟她说:“阿英,做生意不光是为了赚钱,还要跟当地人交朋友,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现在她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夜色渐深,“丝路餐馆”里依旧热闹。萨利姆正在给客人表演中国的变脸,彩色的脸谱在灯光下变幻,引来阵阵掌声。默罕默德和几个老顾客围坐在一桌,一边吃火锅,一边聊着天。阿凡提拿着手机,正在跟沙特的供应中心联系,商量下个月的食材订单。
杨晓英走到露台,拿出手机给史国栋打了个电话。电话很快就通了,史国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很开心:“晓英,我刚看了也门电视台的预告,知道你要上节目了,并全程观看了节目,我的老婆厉害啊!”
“你怎么知道的?”杨晓英惊讶地问。
“我在非洲也能收到也门的电视台啊。”史国栋笑着说,“对了,我这边的事情差不多稳定了,下个月就去也门找你,尝尝你说的鱼羊鲜火锅,还有也门的馕。”
“好啊,我等你。”杨晓英笑着说,风里的麻辣香似乎更浓了。
她挂了电话,抬头看着夜空。萨那的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在默罕默德的店里喝到苦涩的薄荷茶,第一次在试吃会上看到店主们惊喜的表情,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听到客人说“喜欢中国火锅”……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个都那么清晰,那么温暖。她知道,这只是她在也门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还有更多的朋友要交。
风轻轻吹过,带着火锅的香气,也带着希望的味道。杨晓英握紧了拳头,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中国的美食会在也门生根发芽,中也两国的友谊,也会像这火锅一样,越来越浓,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