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摩纳哥国 三店覆国(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最新章节。

三天后,史国栋带着中科院研发的环保木炭样品找到文物保护局。这种木炭燃烧时无烟无焰,温度稳定在800度,燃烧后的灰烬能直接当肥料。

"您看,"他在实验室的监控屏上演示,"燃烧过程中一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三分之一,而且壁炉的烟囱结构刚好符合通风要求。"

艾达尔局长是个研究建筑史的学者,摸着壁炉的石壁说:"17世纪时,这里烧的是橄榄油渣,为的是不熏黑壁画。现在用中国的木炭,也算一种传承。"他在审批单上签字时,突然问,"你们的火锅,能不能加一点普罗旺斯的香草?"

三店的装修工作,就像在古董里嵌芯片一样精巧。三家店同时动工那天,史国栋在工地上摔了一跤。不是被工具绊倒,是被老城区面包房地下挖出的一堆陶罐。考古队很快来了,说这是16世纪的橄榄油储存罐,必须原地保护。

"这就意味着,厨房得往旁边挪三米。"设计师拿着图纸哭丧脸,"那原本是前厅的位置,挪完就只能放四张桌子了。"

史国栋蹲在陶罐旁边,看工人用特殊材料加固土壤。"谁说罐子只能埋着?"他突然指着最大的那个陶罐,"把它清洗干净,做个开放式的展示柜,里面放我们的秘制香料。"他让工匠在陶罐周围做了透明防护罩,装上感应灯,客人一走近,灯光亮起,能看到里面装的汉源花椒、茂县八角,旁边的电子屏还会显示每种香料的产地故事。

这个意外反倒成了老城区店的特色。考古队队长特意送来块牌匾,写着"当鱼羊遇见橄榄油",开业后成了网红打卡点。

蒙特卡洛的旗舰店也出了岔子。原定安装在天花板的排烟管道,被建筑监理勒令拆除——那位置正好对着一幅19世纪的油画复制品,监理说"金属管道的反光会损伤画布"。

史国栋盯着那幅画看了半天,画的是摩纳哥港口的夜景。"把管道做成船帆的形状。"他对设计师说,"用哑光金属,弧度跟着画里的海浪走。"

改造后的管道像几片白色船帆悬在头顶,和油画里的海景融为一体,连挑剔的业主都专程来看了三次。

Fontvieille新区的店最顺利,却在软装时和当地艺术家起了冲突。史国栋想挂几幅川剧脸谱,艺术家说"太喧闹,破坏新区的极简风格"。僵持不下时,史国栋提议搞场"融合展":让川剧脸谱的颜色渐变过渡到摩纳哥国旗的红白色,再配上用火锅红油做的抽象画。艺术家被这个想法打动,主动创作了系列作品,还邀请当地名流来参加预展。

装修到尾声时,食材供应出了问题。从四川空运的辣椒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被扣了,说是"疑似检疫不合格"。"三天后就要试营业,没辣椒怎么行?"采购经理在电话里快哭了。

史国栋突然想起皮埃尔说过他女儿在上海。他打给皮埃尔,得知摩纳哥有个北非移民社区,那里的香料市场有从马达加斯加进口的辣椒,辣度和四川辣椒接近。"但那种辣椒带点果香,和你们的底料搭吗?"皮埃尔在电话里问。

史国栋让厨师长连夜试验:用马达加斯加辣椒和本地的番茄一起熬,居然中和了原本的燥辣,多了层酸甜底味。"就叫'摩纳哥特调红汤'。"他拍板,"每个地方的店,都得有点本地的骨头。"

开业那天十分隆重,三响炮里的烟火气让人印象深刻。

试营业当天,史国栋在三家店之间来回跑。蒙特卡洛旗舰店来了不少名人,有摩纳哥王室的远亲,还有几个好莱坞明星,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亲王特供锅底"——比普通锅底多加了一味当地的海鱼干,鲜得人直咂嘴。

Fontvieille新区的店,来的多是附近上班的白领。史国栋发现他们不习惯用筷子夹滚烫的肉片,立刻让后厨把食材切得更大块,还定制了带防滑纹的长柄勺子。有个法国女孩边吃边记笔记,说要写篇《东方火锅的社会学观察》。

老城区的店最热闹,客人中一半是华人,一半是本地人。有个上海籍贯的老太太,她颤颤巍巍地说,她年轻时在上海吃过火锅,"你们的汤更鲜,像家里熬的"。

史国栋让服务员给她上了份免费的红糖糍粑,老太太吃得直抹眼泪,说想起了儿时上海的外婆。

正式开业那天,摩纳哥亲王派代表送来贺礼:一瓶1970年的橄榄油,附言说"希望鱼羊鲜能像橄榄油一样,成为公国的味道记忆"。

剪彩时,史国栋看着三家店门前飘扬的旗帜——红底金字的"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招牌旁边,是摩纳哥的红白旗。他想起转业那天,老团长说的话:"到了新战场,别丢了军人的魂。"现在他懂了,这魂不是硬闯,是像熬汤一样,慢慢把不同的味道融在一起。

晚上收工,史国栋在老城区店的陶罐旁坐下,给自己涮了片羊肉。窗外传来远处赌场的喧嚣,屋里是咕嘟咕嘟的火锅声,两种声音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他掏出手机,给重庆的老母亲打视频:"妈,您说要让全世界都尝尝咱中国的味道,今儿在摩纳哥,我真的做到了!"

手机那头,老母亲正往锅里下鱼片,笑着说:"别骄傲,还有大半个地球呢。"锅里的汤翻滚着,像极了史国栋心里那团没熄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