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兜兜转转的缘分(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最新章节。
三十多口子人乌泱泱地或蹲或站,挤满了后院。碗筷不够,还是去赖子娘家借了些。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饭菜!
那烩菜里可是实打实地飘着肥瘦相间的肉片!虽然每人分不到几片,但那油花和肉香是做不了假的!那馒头可是白面和杂粮掺和的,暄软喷香!那小白菜绿油油的,一看就新鲜!就连那咸菜丝都拌得油光水亮,看着就下饭!
这……这真是普通庄户人家的伙食?刘李两家人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他们在牙行里,一天能有一碗不见油花的馊粥就算不错了!这杨家的日子……过得也太好了吧?难道静岚县这边的庄户人家,都这般富足?
颜氏看着他们那副不敢动筷子的模样,拿着大勺子给他们每人碗里舀了一大勺带肉片的烩菜,没好气地拿起一个馒头,塞到离她最近的刘家小孙子手里:
“发什么呆?赶紧吃!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我告诉你们,到了杨家,别的不敢说,饭食管饱!只要肯下力气,绝不亏待你们的肚子!”
那孩子吓得一哆嗦,捧着馒头,眼巴巴地看着爷爷。
刘老汉看着颜氏那爽利又不做作的样子,再看看周围杨家人自然吃饭的神态,不像是装出来的,心里稍安,颤声道:
“谢……谢老夫人赏饭……” 示意家人可以吃了。
那饭菜入口的滋味,让他们几乎落下泪来。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啊!一顿饭下来,刘李两家人吃得如同风卷残云,却又极力克制着不发出太大声音,那副既饥饿又努力保持规矩的样子,看得人心酸又好笑。尤其是那两个孩子,吃得小肚子滚圆,嘴角流油,眼睛都亮了几分。
舒玉捧着自己的小碗,看着新来的那些人小心翼翼地吃着饭,连掉在叶子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的样子,心里酸酸的
吃完饭,照例是互相认识的环节。颜氏让新来的两家人站成一排,一个个说说自己的姓名、年纪、原先在主家做什么,都会些什么。
刘老汉作为代表,先开口,依旧带着恭敬的腔调:“回老夫人,老爷,小老儿刘全,今年四十有九。原是府里外院二管事,略识得几个字,会记些粗账。这是老婆子张氏,四十一,原在厨房上灶,针线也使得。儿子刘平,二十四,跟着小老儿跑腿;儿媳周氏,二十二,也在厨房;闺女刘香,十六,原在绣房;小孙子刘安,六岁。”
李家寡母也怯生生地道:“奴婢李钱氏,三十九,原在绣房。这是大女儿李娟,十五,也跟着做针线;二女儿李丽,十二,在厨房帮过忙;儿子李柱,二十,原做采买;儿媳孙氏,二十,厨房帮佣;小孙女李丫,三岁。”
杨老爹安静听完,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
“到了杨家,就是杨家的人。杨家规矩不多,就三条:心要正,不偷不抢不欺瞒;手要勤,不许躲懒耍滑;嘴要严,家里的事不许出去胡乱嚼舌。做到了,杨家不会亏待你们。做不到,哪里来的回哪里去。都听明白了?”
两家人齐齐躬身:“明白了,老爷!”
“石磊。”杨老爹唤道。
“在,东家。”
“你带他们去老宅安顿。那边屋子都收拾好了,被褥也搬过去。妇孺多,你多看顾些!”
“是!”
石磊应下,对着那两家人道:“跟我来吧。”
刘李两家人听说有地方住,而且听起来似乎还不是挤在柴房或窝棚,心里又是惊喜又是忐忑,连忙起身跟着石磊走了。
当看到那高墙大院、虽然破旧却难掩昔日气派的五进宅邸时,两家人再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们原以为能被卖到乡下庄户人家已是万幸,最多也就是个宽敞点的农家院,谁能想到……竟是这般规模的深宅大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等进了后院,看到那些虽然简单但坚固干净、炕灶齐全的屋子,以及周贵父子热情朴实的招呼时,他们简直如同做梦一般!这条件,比他们在牙行里想象的好了何止百倍!
刘全老汉借着火光,仔细打量着这宅院的格局和那些虽旧却用料讲究的梁柱门窗,尤其是看到某处残存的、独特的檐角装饰时,浑浊的老眼里猛地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他年轻时在京城府里当差,消息灵通,见识过一些世面……这宅子的规制和细节,分明是……
一个尘封已久的记忆猛地撞入脑海!许多年前,他第一次当差随老主人去过一位姓杨的翰林大人家中送东西,自己笨手笨脚摔坏了价值千金的观音像,主子要发卖他,杨翰林替他求情只让主子罚了他两个月的月钱。那位杨大人清正廉明,却因得罪权贵后来家道中落。那位杨翰林听闻是并州人,难道这杨家岭的杨家,就是当年那位杨翰林的后人?!
他猛地想起牙行里那人说的“厚道良善人家”,再结合这一路的见闻和眼前的宅院,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感慨涌上心头!当年他受过杨翰林恩惠,一直铭记于心,没想到世事轮回,他竟沦落至此,又被杨家的后人买下收留!
这真是……天意啊!
他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将自家人悄悄拉到一边,压低声音,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
“都听好了!咱们这回,是真正遇到善心厚道的主家了!这主家……来历不凡!咱们能到这里,是老天爷给的造化!往后,都给我把皮绷紧了,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头来干活!绝不能偷奸耍滑,更不能起外心!要懂得感恩,要忠心!听见没有?!”
刘家人见老爷子如此郑重,虽不明全部缘由,也都纷纷点头,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李家人在一旁听着,也暗自凛然,决定要更加勤勉。一同被买进来的总不能落在人后头。
送走了新人,杨家小院里总算清静下来。只剩下自家人和甲乙两人。
颜氏捶着腰坐下,开始盘算:“这下人手总算宽裕了!刘家老婆子和儿媳、李家两个女儿儿媳都能进灶房,刘家闺女和李家寡母针线好,以后衣裳鞋袜也有人做了!刘老汉和他儿子、李家儿子,看着也像是能写会算的,铺子里能搭把手,地里活差些……”
杨老爹“嗯”了一声,补充道:“刘全识文断字,懂些账目,以后铺子的账可以让他帮着看看。李柱做过采买,往后对外采买的事可以交给他试试。”
“具体等两天看看再说。瞧他们那风吹就倒的样儿,还是先养两天膘吧,不然哪有力气干活?”
颜氏一拍大腿,又叹了口气,“就是这嘴也太多了……三十多张吃饭的嘴啊……光一天嚼裹就得多少……”
舒玉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心里却暗想:以刘奶奶李奶奶她们那勤快劲儿和感恩戴德的样子,估计明天一早就闲不住要找活干了!养两天?怕是难哦!
夜更深了。劳累了一天的杨家众人各自回屋歇息。舒玉躺在炕上,听着窗外隐约的虫鸣,想着今天新来的两家人,想着那个被冤枉赶走的小伙计,想着越来越大的家业和越来越多的人口,心里五味杂陈。这日子,真是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有奔头了。只是,这担子,似乎也越来越沉了。她小小地叹了口气,翻了个身,慢慢沉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