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夔北街道,康宁社区活动中心的院子里,几名志愿者正围着桌子打包慰问品——有的在给老人装米和面,有的在贴慰问标签,还有的在核对居民名单,忙得满头大汗。可人群里,23岁的志愿者小林却有些心不在焉,手里的标签贴歪了好几次,眼神时不时飘向窗外。

“小林,发什么呆呢?”社区主任王芳拍了拍她的肩膀,“今天要给20户独居老人送慰问品,赶紧把标签贴好,等会儿该出发了。”

小林回过神,叹了口气:“王主任,我不是不想干,就是觉得有点没方向。上周我们帮老人理发,这周帮居民打扫卫生,下周又要去公园捡垃圾,感觉什么都干了,又什么都没干好。我学的是设计,想帮商户做包装,可一直没机会,现在越来越没成就感,有时候都不想来了。”

王芳也无奈地摇摇头:“我也知道这样不行,可街道100多名志愿者,有医生、有学生、有企业员工,大家特长不一样,却总混在一起干杂活,确实浪费资源。之前我跟季书记提过,可一直没找到好办法。”

恰好这时,季秋水来活动中心调研,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她走到院子里,看着忙忙碌碌却没章法的志愿者,又翻看了志愿者登记册——102名志愿者的信息里,“职业”一栏写着医生、教师、设计师、程序员等,可“服务记录”里,却全是“帮老人理发”“打扫卫生”“送慰问品”等零散内容,没有一项能体现专业特长。

“王主任,召集志愿者开个座谈会吧,咱们听听大家的想法。”季秋水合上登记册,语气坚定,“志愿服务不是‘凑人数、干杂活’,得让大家发挥特长,找到价值。要是一直这么零散,不仅留不住志愿者,也帮不到真正需要的人。”

当天下午,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志愿者——退休医生张大夫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笔记本;大学生志愿者小吴背着电脑,还带着设计草图;企业员工老周穿着工服,刚从厂里赶过来。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季秋水开门见山,“大家觉得现在的志愿服务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可以说出来。”

“季书记,我先说!”张大夫第一个举手,“我从医30年,擅长内科,可现在每次志愿服务都是帮老人搬东西、送物资,我的医术根本用不上,感觉白来了。”

“我也是!”小吴接着说,“我学的是新媒体专业,想帮文创街的小店做线上推广,可一直没机会。上次帮商户贴海报,我提了几个设计建议,他们很认可,可没人组织我们深入合作,太可惜了。”

企业员工老周也皱着眉:“我们厂里有20多名志愿者,都有电工、焊工的技能,想帮居民修家电、修水管,可每次都是去捡垃圾、扫街道,技能用不上,大家参与热情越来越低,上个月只有一半人参加活动。”

座谈会开了两个小时,志愿者们提了20多条建议,核心诉求却很一致:“想发挥专业特长,想做有价值、有方向的志愿服务,不想再干零散杂活。”

季秋水把大家的建议一一记下,最后说:“大家的需求我都明白了,接下来,咱们要给志愿服务‘定方向、创品牌’,让每个有特长的志愿者,都能找到用武之地;让每个参与服务的人,都能有成就感。”

(一)分类组队:让特长“精准匹配”需求

接下来的一周,季秋水带着王芳和志愿者代表,逐一走访社区、商户、学校,摸清需求后,开始对志愿者进行分类组队。

“张大夫,您和另外5名退休医生、3名退休教师,组成‘银发守护队’怎么样?”季秋水拿着名单,找到张大夫,“社区里有80多名独居老人,很多人行动不便,需要定期体检;还有20多名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辅导作业。你们可以负责老人健康义诊和学生课后辅导,正好发挥专业特长。”

张大夫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早就想给老人做义诊,就是没机会。有了‘银发守护队’,我们就能定期上门,帮老人量血压、查血糖,还能给孩子补课,这才是有意义的服务!”

随后,季秋水又找到小吴和15名大学生、年轻党员:“文创街有30家小店,很多商户不会做线上推广,包装设计也很普通。你们组成‘青春助创队’,帮商户拍短视频、运营网店、设计包装,既能发挥你们的专业,又能帮商户增收,怎么样?”

小吴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季书记,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我已经跟几家商户聊过,他们特别需要线上推广,我们这周就能开始!”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季秋水组织30名有空闲时间的社区居民,组成“邻里互助队”:“你们负责给独居老人送餐、帮行动不便的居民买菜,还要调解邻里矛盾。比如和平社区的李奶奶,儿女不在身边,每天吃饭是难题;张家村的王大妈和李大爷,总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你们多上门走走,既能帮老人解决生活问题,又能化解矛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后,她联系了辖区内的3家企业,组织40名有技能的企业员工和20名学生,组成“环境护卫队”:“街道的老码头、滨江路施工区,经常有垃圾堆积;有些老旧小区的墙面,还贴着小广告。你们定期去清理垃圾、美化墙面,再种点花草,让咱们的街道更干净、更漂亮。”

四支队伍组建完成后,季秋水又组织了“队长培训会”,明确每支队伍的职责、服务时间和目标——“银发守护队”每月开展2次义诊、4次课后辅导;“青春助创队”每周对接2家商户,帮其解决推广或设计问题;“邻里互助队”每天给10户独居老人送餐,每月调解5起邻里矛盾;“环境护卫队”每周清理1个区域,每月美化1面墙面。

“咱们的队伍要有‘辨识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大家都穿便服,分不清谁是志愿者。”季秋水看着队长们,“我已经联系了厂家,设计专属的志愿服和志愿徽章——‘银发守护队’穿浅蓝色志愿服,徽章是‘爱心+听诊器’;‘青春助创队’穿亮黄色志愿服,徽章是‘爱心+画笔’;‘邻里互助队’穿浅粉色志愿服,徽章是‘爱心+餐篮’;‘环境护卫队’穿翠绿色志愿服,徽章是‘爱心+树苗’。以后大家穿着志愿服、戴着徽章去服务,既能让居民认出你们,也能让你们有归属感。”

队长们看着设计图,都兴奋地讨论起来:“浅蓝色好看,适合我们老年人!”“亮黄色显眼,商户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翠绿色跟环境护卫特别配!”

(二)荣誉激励:让志愿“有价值、有温度”

“光有队伍和服装还不够,得让志愿者有荣誉感,有持续服务的动力。”季秋水又推出了“志愿之星”评选制度——每月从四支队伍中各选1名“志愿之星”,不仅颁发证书和奖杯,还会在社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里宣传他们的事迹;年底评选“年度优秀志愿者”,推荐参加全县、全市的评选,还能优先获得街道的就业推荐、社区服务优惠等福利。

“张大夫,要是您当选‘志愿之星’,我们就把您给老人义诊的故事写出来,让全街道的人都知道您的付出。”季秋水笑着说,“小吴要是当选,我们就把您帮商户做的设计稿、线上推广数据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到您的成果。”

张大夫感动地说:“季书记,我们做志愿不是为了名利,可您这么重视,我们心里暖烘烘的,以后更要好好干!”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规范,季秋水还设计了“志愿服务手册”——里面记录着志愿者的个人信息、特长、服务记录,还有服务对象的反馈。“每次服务后,大家要在手册上登记,服务对象也要签字评价。这样既能跟踪服务效果,也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成长,比如‘这个月帮了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问题’,成就感自然就来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夔北志愿”四大品牌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当天,社区活动中心的院子里挂满了横幅,四支队伍穿着不同颜色的志愿服,戴着专属徽章,整齐地站在台上,台下挤满了居民和商户,掌声此起彼伏。

“我宣布,夔北街道‘银发守护队’‘青春助创队’‘邻里互助队’‘环境护卫队’正式成立!”季秋水举起话筒,声音响亮,“希望四支队伍能发挥特长,精准服务,让‘夔北志愿’成为有特色、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品牌!”

台下,商户小林举着手机拍照,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太好了!‘青春助创队’能帮我们做线上推广,以后生意肯定越来越好!”独居老人李奶奶拉着张大夫的手:“张大夫,以后就能经常看到你了,我这老毛病终于有人管了!”

品牌效应的“绽放”,成绩显着。

(一)银发守护队:用专业守护“一老一小”

“银发守护队”成立后,张大夫每周三上午都会带着队员去社区义诊。第一次上门给李奶奶看病时,老人正躺在床上咳嗽,脸色苍白。张大夫仔细检查后,发现老人血压偏高,还有轻微肺炎,立刻给她开了药方,还教她怎么正确服药。

“李奶奶,以后我们每周都来,您有不舒服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张大夫把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贴在老人的床头,“您要是想吃什么,也跟我们说,我们帮您买。”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大夫和队员们每周都来给李奶奶复诊,还帮她打扫房间、陪她聊天。渐渐地,李奶奶的身体好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每次看到他们来,都会提前泡好菊花茶。

除了照顾老人,“银发守护队”的退休教师们还在社区开设了“课后辅导班”。每天下午放学后,20多名留守儿童都会来这里写作业,教师们轮流辅导——教孩子写作文、算数学,还会给他们讲历史故事、教画画。

“王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会做。”10岁的小宇拿着数学题走到退休教师王老师身边。王老师耐心地给他讲解,直到小宇点头说“会了”。“小宇,你这么聪明,只要认真学,肯定能考高分。”王老师摸着他的头,笑着说。

两个月后,小宇的数学成绩从60分提高到了85分,他的妈妈特意来到社区,给“银发守护队”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关爱留守儿童,用爱点亮希望”。

(二)青春助创队:用技能助力“商户增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