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文风整改的钉子户(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问题附在汇报修改版后面,报给代县委书记、县长李建国。

第二天常委会上,李建国点名批评农业局:“汇报材料写得天花乱坠,实际工作漏洞百出——以后所有材料,必须经综合科‘写实性审核’才能上报。”

下午,农业局局长王德海气势汹汹地来找季秋水“理论”。他五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西装口袋里别着一支万宝龙钢笔,据说是省里某领导送的。

“季科长,你是不是对我们农业局有意见?”王德海把整改材料摔在桌上,“春耕汇报年年这么写,省厅都没说啥,你一个小科长挑什么刺?”

季秋水不争不吵,只是把过期种子的照片推到对方面前。王德海的脸色由红转白,照片上的种子包装袋上赫然印着农业局的标志,旁边还有他去年亲自题写的“科技兴农”四个字。

“这……可能是下面人疏忽了。”王德海的声音低了八度。

“叮——”季秋水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小季,农业局去年的春耕补贴有问题,部分资金流向了局长亲戚的农资店。”

季秋水心里一沉,却不动声色:“王局长,整改材料明天下班前交过来,重点写‘怎么处理过期种子、怎么追回违规补贴’。”

王德海走后,小赵凑过来:“科长,要不要查一下补贴发放记录?”

季秋水摇摇头:“不急。审计局的陈科长是我高中同学,下周他们要来农业局做专项审计,我们先留点悬念。”

傍晚,小赵拿着农业局的整改材料进来:“科长,他们把‘追回补贴’改成了‘督促整改’,还删了亲戚的名字。”

季秋水望着窗外,晚霞把县委大院的砖墙染成橘红色。她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跟着老记者跑农村,一个老农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们写稿子别光写领导开会,写写俺们地里的事,写写化肥涨价了,种子好不好使。”

“科长,”小赵欲言又止,“要不要直接捅上去?”

“不急,”季秋水摇摇头,“咱们这是审核材料,不是当‘文字警察’,是帮大家把‘虚活’变成‘实活’。不然到了基层,老百姓骂的是整个县委办。”

她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标题是《公文“写实性审核”十条标准》。

1. 材料里的“空话”,就是工作里的“漏洞”——你瞒得过文字,瞒不过老百姓的眼睛。

2. 凡是写“加强组织领导”,必须附带“谁负责、多少人、具体职责清单”。

3. 凡是写“强化资金保障”,必须注明“资金来源、文号、到账日期、支付节点”。

4. 凡是写“完成率、覆盖率、增长率”,必须提供“原始数据、采样方法、计算公式”。

5. 凡是写“群众满意”,必须附上“调查问卷样本、有效份数、具体意见摘录”。

6. 凡是写“创新机制”,必须回答“与原有机制差异点、试点范围、可复制性评估”。

7. 凡是写“问题已整改”,必须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限、验收人”。

8. 凡是出现“等、相关、若干、部分”等模糊词,必须逐一替换为“具体名称、数量、比例”。

9. 凡是引用上级文件,必须标注“文号、发文日期、适用范围、与本件对应条款”。

10. 凡报送材料,须在文末加“真实性承诺”——署具体联系人、手机号、核查日期,缺一不予受理。

写到最后一条时,老芮端着保温杯踱进来:“季科长,这份材料我看过了。农业局这次的整改报告,‘督促整改’四个字用了六次,就是不说具体怎么整改。”

季秋水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老芮,听说农业局去年的春耕补贴,有好几笔都打到私人账户了?”

“可不是嘛,”老芮压低声音,“听说王德海的小舅子在县城东头开了家‘德海农资店’,去年光补贴就拿了八十多万。店是前年注册的,法人是他小舅子,实际经营的是他老婆。”

“叮——”手机又震动了,匿名信息跳出来:“别太较真,小心你的公车整改方案过不了会签。”

季秋水冷笑一声,把信息截屏发给小赵:“看来有人急了。”

第二天一早,小赵顶着黑眼圈闯进办公室:“科长,我连夜对比了全县农资店的销售数据和农业局的补贴发放记录,发现问题大了。”

她把一叠打印好的表格摊在桌上:“德海农资店去年销售额120万,其中政府补贴占68万,但进货记录显示,他们进的种子和化肥,60%是过期或临期产品。”

季秋水打开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这半年农业局的补贴发放情况,我都存档了。王德海的小舅子叫刘得,去年3月刚把农资店从个体户升级成公司,4月就拿到第一批补贴。”

她顿了顿,声音低下来:“我查过刘得的银行流水,去年5月有一笔20万的转账,备注是‘购车款’,收款人是王德海的老婆。”

小赵倒吸一口凉气:“这……够得上移送纪委了吧?”

“还不够。”季秋水摇头,“得让他们自己把证据送上来。”

一周后,审计局进驻农业局。王德海慌了手脚,连夜让财务科“调整”账目。但季秋水早把原始凭证复印了一份,通过匿名快递寄给了审计组。

审计结果出来那天,李建国在常委会上拍了桌子:“王德海同志,你小舅子的农资店两年拿了160万补贴,卖的是过期种子,你知情不知情?”

王德海当场被停职。

消息传开,县委大院炸开了锅。有人说季秋水太“轴”,有人说她是“文风整改的钉子户”。但只有小赵知道,科长每天晚上在办公室改材料到十点,只为把“加强组织领导”改成“组织200名干部下沉一线,帮助农民检修农机120台次”。

事情尘埃落定那天,季秋水独自坐在梧桐树下。老芮端着保温杯过来:“小季,王德海被‘双开’了,他小舅子的店也关了。你这下算立了功。”

季秋水摇头:“功不功的谈不上。我只是想起小时候,我爷爷种地,每年开春都要把种子泡在温水里,浮起来的不要,沉下去的才留下。公文也一样,浮起来的空话套话,得让它沉下去。”

月光下,她手机里的备忘录还留着一句话:“公文写作,要像老农种地,一锄一禾一春秋。‘加强领导’四个字,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小赵递来一杯热茶:“科长,要不要把农业局那几笔可疑的补贴……”

“留着吧,”季秋水打断她,“有时候真相就像这杯茶,太烫了喝不得。咱们要做的,是让后来的人少喝点凉茶。”

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无数细小的掌声。季秋水望着远处农田里亮起的点点灯火,那是农民在连夜抽水浇地。她知道,那些灯光里,没有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