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市委办学习的漩涡(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三个月学习,考验的时间到了,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季秋水独立承担了市长总结讲话稿的起草任务。这是她第一次独立负责重要文稿。

她反复研读近期政策文件,走访发改委、经信委、统计局,甚至主动约见了几位企业家。她在“统筹发展与安全”部分,加入了一句:“建立重点企业风险预警‘红黄蓝’三色机制,对连续两个季度营收下滑的企业,启动‘一对一’帮扶。”

稿子交上去,唐尧在边缘批注:“好!既有政策高度,又接童心地气。”

“童心地气?”她愣住。

“就是‘接地气’,但我说‘童心’,是提醒你——别忘了你最初为什么走进这扇门。”唐尧看着她,眼神温和,“你写的东西,要让老百姓听得懂,让干部坐得住,让领导用得上。”

"您是说......"她抬头时,眼尾泛着薄红,"让我像孩子那样去看世界?"

唐尧从藤椅中起身,踱步到墙角的《群书治要》旁。檀木书架上,线装书与政策汇编交错排列。他指尖抚过《孟子》烫金书脊:"记得孟子见梁惠王时怎么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谓童心,是看穿世故后依然选择赤诚。"他抽出钢笔,在便签上画出螺旋上升的曲线,"就像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讲课时,坚持让学子们轮流去漏泽园义诊。'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悬在墙头的标语,是蹲在田埂上的温度。"

季秋水忽然想起入职培训时的场景。暴雨夜她在宿舍誊写调研报告,笔尖在"基层困境"处洇出墨团。室友举着《治国如烹小鲜》推门进来,书页间夹着从河南老家带回的麦穗:"秋水姐,你说咱们考公务员,到底图啥?"那时她望着窗外的雨帘,脑海中浮现出母亲在医保窗口前攥着缴费单颤抖的手。

"现在写材料,"唐尧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不要总用一些“关注民生”的大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要蹲在菜市场看电子秤准不准,是要坐在低保户家听漏雨的屋顶,是要看老百姓关注的医疗、住房和教育,是要看一个棒棒一天能挣多少钱………"他指着文稿某处,"就像你提出的'一对一对接企业',如果加上'建立企业经营档案库,实现精准扶持',是不是更见真章和成效呢?"

季秋水耳畔响起曾在渝复县工业园区王厂长的话。那次走访时,老厂长掀开衬衫露出腰间的透析管:"季老师,我们厂三百多号人,现在就指着新生产线救命。"当时她对着王厂长说"再难也要撑住",此刻想来竟有些赧然。

"您提醒得对。"她抽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我总想着政策要显高度,却忘了就像这办公室绿萝,"她指着窗台边蜿蜒生长的藤蔓,"根须要扎进泥土才能汲取养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尧欣慰地点头,踱到茶几前斟了杯明前龙井:"知道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怎么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这份文稿,表面是修改条款,实则是守住初心。"他将茶杯推过去,热气氤氲中瞥见对方胸前的党徽,"就像张载在横渠镇讲学,四百年后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还念着他的'民胞物与'。"

暮色漫进办公室时,季秋水在修改稿上添了新段落:"建议建立'企业成长档案',按季度跟踪用电量、社保缴纳等12项指标,配套'政策计算器'自动匹配惠企措施。"她在页脚画了只简笔的向日葵,想起母亲常说的"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三个月的跟班学习结束,季秋水站在市委大楼前,回望这座曾让她敬畏、疲惫、成长的建筑。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致市委办公厅的各位前辈:

感谢唐尧副处长,您教会我“文字是政治的载体”,也让我明白“政策要有温度”。您那句“市委材料是用碎纸机养出来的”,我会铭记一生。

感谢杜若飞主任,您带我跑基层、看实情,让我懂得“文件背后是民生”。您说“听弦外之音”,是我学会的第一课。

感谢罗世襄老处长,您是“市委活字典”,更是“政治哲学家”。您教会我“看字缝里的东西”,让我明白:机关的智慧,不在纸上,在人心。

感谢每一位曾指点我、批评我、包容我的同事。是你们,让我从一个只会写论文的学生,成长为能执笔为政的机关人。

在这三个月里,我不仅学会了写材料、办会务、搞督查,更收获了最宝贵的财富——政治资源。

这资源不是关系网,不是靠山,而是:

信任:唐尧副处长愿意让我独立执笔,是对我能力的认可;

视野:参与市委核心文件起草,让我站在全局看问题;

人脉:与各区县、市直部门的对接,建立了工作联系;

口碑:踏实、细致、肯学,成了别人提起我时的标签。

这些,才是我未来政治生涯最坚实的基石。

我深知,在体制内,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临别之际,谨记诸位教诲:

“政策不是写出来好看的,是要让人动起来的。”

“机关的水,深不见底,但走得稳,就不怕深。”

“别忘了你最初为什么走进这扇门的。”

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渝复县去发光发热,去做原来认为能做要做必须做的事情。无论未来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在市委文印室的灯光下,我曾用碎纸机,喂养过自己的理想。

此刻的市委文印室,季秋水正在校对市长讲话稿的最终版。碎纸机吞吐纸张的沙沙声中,她回想起初来时连A4纸都分不清的窘态。

窗外,嘉陵江静静流淌,倒映着市委大楼的灯光,宛如一条流淌着星光的银河。

她轻轻合上文件夹,嘴角微扬。

成长,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在无数个深夜的灯光下,把一张纸,写成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