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陋室授业析古礼,片场余波引侧目(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满级嬷嬷穿成黑料网红后》最新章节。
林思源将沈清梧引至影视基地一处相对僻静的仿宋书房景片后。这里堆放着些杂物,但胜在无人打扰。
他显然还沉浸在刚才院中那短暂却冲击力极强的交锋余韵里,看向沈清梧的目光除了最初的急切,更多了几分难以置信的敬畏。
“老、老师……刚才您……”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只觉得眼前这人与他认知中那个黑料缠身、演技尴尬的沈清梧判若云泥。
沈清梧却已将那场风波置之度外,神色恢复一贯的平淡:“林先生欲问何种礼仪?时间有限,还望直言。”
林思源这才回过神,连忙从随身包里掏出一叠剧本和打印的资料,急切道:“是这场戏!我饰演的是一个出身清贵、初入汴梁仕途的年轻官员,要去拜谒一位位高权重的恩师。剧本里只写了‘执礼甚恭’,但导演要求要演出那种骨子里的敬重和文人风骨,不能只是弯腰鞠躬就算了……我查了很多资料,有说揖礼的,有说拜礼的,还有说叉手的,众说纷纭,我都糊涂了。”
他又调出手机里存的一些影视剧截图:“您看,这些剧里演的也都不一样,有的这样,有的那样……”
沈清梧扫了一眼那些截图,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那些动作要么夸张变形,要么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完全背离基本规制,堪称群魔乱舞。
“纸上谈兵,依样画葫芦,自然不得其法。”她声音清冷,“礼仪之要,首在‘合乎身份’与‘契合情境’。你且细说,你角色官居几品?师者又是何等身份?此次拜谒,是私下请教,还是公务禀告?在场可有旁人?是书房、厅堂,还是其他所在?”
林思源被这一连串细致的问题问得有些发懵,赶紧翻看剧本和人物小传,一一回答:“学生……哦不,我饰演的角色是新科进士,授了从八品的京官。恩师是正三品的翰林学士,是私下拜谒,在恩师的书房里,没有外人。”
沈清梧微微颔首,心中已有计较。
“既如此,行大礼不宜,过于简慢亦不可。当以‘肃揖’为佳,较常礼更为庄重,又非正式朝参那般繁琐,契合书房私下请教的情境,亦能体现对师长的尊崇。”
她并未立刻示范,而是先口述要领:“肃揖者,身形务必端正,如松如岳。足跟并拢,脚尖微开。目光需垂敛,视对方足前之地,以示谦恭,而非直视,亦非游移不定。”
林思源下意识地跟着调整站姿。
“双手,”沈清梧继续,语速平稳,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并非随意合拢前推。右手五指并拢微曲,左手覆于右手之上,拇指内扣,掌心向内,寓‘含藏’之意。起身时,手置于腹前;行礼时,手臂沉稳推出,与身同行,躬身约四十五度。动作需流畅一体,切忌先伸手后弯腰,或腰背僵硬仅首倾。”
她边说,边极自然地做了一个分解动作。没有穿宽袍大袖,但那细微的手指弧度,手臂推出的力度与角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微微躬身,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协调和庄重,仿佛有一股“气”蕴藏其中。
林思源看得眼睛发直,连忙跟着模仿,却总觉得哪里别扭,不是手型不对,就是身体僵硬。
沈清梧目光如炬,立刻指出:“肩过于紧绷,气息浮了。想象脊柱为一根线,头顶悬梁,肩自然下沉。不是‘做’动作,而是‘引’动作,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她上前一步,并未接触林思源的身体,只是用指尖虚点他肩膀、手肘的几处位置:“此处放松……此处发力……对,意念贯注指尖,非是死力……”
她的指点精准无比,每每切中要害。林思源依言调整,几个回合下来,虽仍显稚嫩,但那揖礼的模样,竟已隐隐脱去了之前的现代感,带上了几分古韵。
“不止于此。”沈清梧并未满足,“拜谒师长,岂止一揖?入门时步履轻重、视线落处,奉茶(若有的话)时手位高低、进退步伐,乃至言语节奏、应对时的微表情,皆需与礼仪相合,方能浑然一体,令人信服。”
她随口拈来几句当时文人拜见尊长时可能用的谦辞敬语,解释其适用场合和微妙差别,又提点书房内座椅方位、物品摆放可能隐含的尊卑规矩(虽影视拍摄不必尽然遵循,但知其所以然,眼神气度自然不同)。
林思源听得如痴如醉,只觉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以往学的所谓礼仪,不过是皮毛动作,而这位“执砚老师”所授,却是从骨子里透出的风范和规矩。
“老师,您太厉害了!”林思源由衷赞叹,激动得脸都有些发红,“这些细节剧本里根本没写,导演也没说,但经您这么一讲,我感觉整个人物都立起来了!我知道该怎么演了!”
沈清梧淡然受之,并无得色。宫中教导小宫女小太监,比这繁琐精细百倍,她早已习惯。
一个半小时的指导很快过去。林思源只觉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他恭敬地奉上早已备好的酬劳,比约定数目还厚了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