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改良与创新(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最新章节。
新推出的几款药膳,如一阵清风,吹遍了整个县城。
夏日炎炎,那碗绿豆薏仁莲子羹便成了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解暑良品。它口感清甜,入口即化,绿豆的清爽、薏仁的绵密与莲子的软糯完美融合,一碗下肚,暑气顿消。
而红枣银耳炖雪梨则成了城中贵妇和小姐们的最爱。雪梨润肺,银耳滋阴,红枣补血,炖得软糯香甜,不仅美味可口,更是美容养颜的佳品。每天清晨,药膳坊还未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皆是冲着这两款新品而来。
订单量再次暴涨,但这一次,苏清鸢却显得从容了许多。新药膳坊的规模扩大了,设备也更新了,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生产和管理体系。
然而,苏清鸢并未因此满足。她深知,市场的口味是善变的,今日的畅销品,明日可能就会被新的潮流所替代。
她的目光,开始投向了药膳坊的另一大支柱——伤药。
目前的伤药虽然效果不错,但多是膏状或粉状,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尤其是在颠簸的商队行程中。她想,能不能研发出一种更便于携带和使用的伤药形态?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无法抑制。苏清鸢开始翻阅大量的古籍医书,寻找灵感。她发现,古代战场上的军医,为了快速救治伤员,会将药材熬制成药膏,然后摊在纱布上,制成简单的"药膏布"。
这个发现让她眼前一亮。
"如果能将药膏预先涂在经过特殊处理的布条上,密封保存,使用时直接揭开贴上,岂不是既方便又卫生?"
说做就做。苏清鸢立刻开始了试验。
首先是药膏的改良。她在原有伤药配方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味活血化瘀、促进皮肤愈合的药材,调整了药膏的粘稠度,使其既能牢固地附着在布条上,又不会过于油腻。
接着是布条的选择。普通的棉布吸水性太强,药膏容易渗透。她尝试了多种布料,最终选定了一种经过蜡浸处理的细麻布。这种布透气性好,又能有效防止药膏渗漏,还能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
制作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药膏的温度、涂抹的均匀度、密封的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控制。
起初,药膏要么太稀,一贴就掉;要么太稠,药性难以渗透。密封不好,药膏还会变质。失败的样品堆积如山,药味弥漫在整个后院。
阿巧看着苏清鸢日渐憔悴的面容,心疼不已:"姑娘,要不歇歇吧?咱们现有的伤药已经够好了,何必这么折腾自己?"
苏清鸢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笑了笑:"阿巧,做生意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看着好,不代表永远好。我们多一分努力,药膳坊就多一分保障。"
她的执着和坚持,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药材师傅们也主动加入进来,一起研究改良方案。他们尝试了不同的熬制时间、不同的药材配比、不同的密封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和调整,苏清鸢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清鸢伤药贴"**。
这种药贴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揭开外层油纸,将药膏面贴在伤口上,再用胶布固定即可。药膏渗透性好,药效持久,对于跌打损伤、红肿瘀血有奇效。
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密封处理,保质期比传统伤药延长了一倍,非常适合商队和远行的人使用。
"清鸢伤药贴"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恒通商行的掌柜第一个找上门来,一次性订购了上千贴。他兴奋地说:"苏姑娘,你这伤药贴简直是为我们商队量身定做的!以前伙计们受伤,还要自己调药、敷药,麻烦得很。现在有了这个,一贴就行,太方便了!"
很快,其他商队也纷纷效仿,伤药贴的订单源源不断。甚至连城里的药铺,也主动前来洽谈,希望能够代售这款新产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