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重启殿试(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最新章节。
崇祯六年,正月。
当新年的第一场瑞雪,悄然覆盖了南京城的红墙碧瓦时,整个大宋王朝,如同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恢复着它的脉搏。
随着岳飞北伐大捷的消息传遍四海,金国的日子越发难受。
草原南北的商路,在宋军的护持下,开始重新贯通。
燕云的军屯,也传来了第一季丰收的喜讯。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书省的政令,雪片般发往下属的各个行省。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筹备将于二月,在各地举行的“省试”。
科举,这个维系着帝国文脉与统治根基的古老制度,在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后,终于要重新焕发生机。
礼部衙门。
尚书李若水,在仔细核对了各地省试的筹备章程后,写下了一封奏疏。
然后,他换上朝服,亲自入宫,将这份奏疏,呈送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
奏疏的内容,只有一件事:
恳请陛下,于今岁省试之后,重启殿试!
这个建议如同一块石头,在沉寂已久的南京朝堂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殿试!
上一次,大宋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是何时?
是宣和六年。
那一年,金人还未南下,开封府依旧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李清照还在与她的丈夫赵明程,赌书泼茶。
那一年,岳飞,还只是相州一名未及弱冠的普通农家子。
按照大宋“三年一贡”的规矩,原本应该在靖康二年进行下一科的殿试。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靖康二年,发生了什么。
金军南侵,神州险些陆沉。
科举,这个王朝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一度彻底停摆。
直到崇祯皇帝南渡之后,于崇祯三年,才下旨重启科举。
但彼时,战乱不休,南北阻隔,许多在地方“解试”(又称“秋试”,即地方选拔考试)中考中“举人”的士子,根本无法安全地抵达京师南京。
更何况,当时的南京也在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实在没有余力,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殿试。
故而,崇祯皇帝当时下了一道权宜之策:在各行省,就地举行省试,凡考中者,暂不授官,待日后天下太平,再行定夺。
因此,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则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一搁置,便是九年。
九年,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其漫长!
大宋的科举制度,共分三级:
第一级,是各州府主持的“解试”。
考中者,获得“举人”资格,方可赴京,参加第二级的“省试”。
第二级,便是由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
各地的举人,汇集于京师,一较高下。
但,即便考过了省试,也依旧不是官。
因为,还有最关键的,也是自太祖皇帝之后,便成为定制的最后一级,“殿试”。
这一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定等。
考题,也从经义、诗赋,转为侧重于“策论”,即考察考生对时政的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了殿试,由皇帝亲笔,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无上荣耀,你,才算真正地“金榜题名”!
也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进士”,才能无需再经过吏部的繁琐考核,直接被授予官职,从此鱼跃龙门,踏入仕途。
所以,没有殿试,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考试,无论你考得多好,都只是“镜花水月”,无法被授予官职。
基本等于白考。
这九年来,无数的举子,在通过了各地的省试后,便没了下文。
他们顶着一个“准进士”的名头,却无法做官,只能在家中苦等。
有的人,从青丝等到了白发。
有的人,在贫病交加中,抱憾而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