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定都金陵(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最新章节。
金陵府转运司官署则分担部分日常政务。
崇祯点头认可,旨令即日修葺,三日内迁入。
三日后。
钟鼓齐鸣,紫宸殿上,御前列将森列,文武百官依次入班,百官山呼万岁,天子之仪再现金陵。
然而,阵仗远不如东京垂拱殿,略显寒碜。
朝会不过两日,就有御史吕好问上前拜奏:
“陛下,行宫虽可暂居,然国之根本在于宫室社稷,宫城既废,天子无定所,则则社稷不固,百官不安,四方不定,乞早定新宫之址,昭示天下我朝基业长固。”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附议。
“国体之尊,非殿宇莫彰,须择佳地建新宫,以慰人心。”
崇祯意有所动,遂令群臣各陈其见。
于是,朝堂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皇宫选址的大讨论。
李纲依旧持务实之见:“臣以为,皇宫必当倚险为固。紫金山南麓,依山面江,可高瞰形势,易守难攻,若敌军自北而来,山城一体,固若金汤。”
“山固虽好,却远漕运。”
说话的是开封府士曹参军赵鼎,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臣以为,不若选玄武湖畔,前水后山,地势开阔,气脉流畅,最为适宜建设皇家园林与宫殿,且漕运便捷,物资可迅速集结。”
大宋朝堂之上,素来有着兼容并蓄的清朗风气。
即便是位阶不高的小官,也能从容舒展己见,纵是对宰相的主张持有异议,亦无需心怀畏惧而噤声不言。
这种朝堂氛围,既源于朝廷对言路的重视,也得益于士大夫群体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风骨,使得无论官位尊卑,皆能在朝堂之上各抒己见,形成了君臣共商国是、直言不讳的良性互动。
议论氛围形成,东道副总管朱胜非站出来提议:“宫城所在,不可仅凭风水论成败,城西石头城近江,有历代军府基址,舟楫之利可通天下。”
御史吕好问则认为:“宫城应立在秦淮河畔,商贾云集,贡赋通达,若建于此,必能安定人心,稳固大宋的经济与政治根基。”
一向以嗓门着称的吏部尚书李若水声如洪钟:“今日之大宋,须有气魄!宫城须高踞城中,以示天下我朝未衰!”
群臣之间争论不休,言辞激烈,有人引《周礼》、有人引六朝旧事、有人讲城防、有人算漕运,宛如一场朝廷论战大比试。
崇祯静静听着,手指轻敲龙案,直到声音渐息,才缓缓道:“诸卿所言,各有所长,但朕意在城东燕雀湖。”
这话一出,群臣纷纷愣住了。
燕雀湖不过低洼水泽,既不高峻,也没有显着的历史背景,何以成为理想之地?
群臣心中疑惑,却并未立即反对。
崇祯继续说道:“燕雀湖背靠紫金山,山势连绵,气脉流畅,且湖水聚气,可成帝居之所,若能填湖筑城,将来必定得天独厚。”
此言一出,孙傅赶忙上前,眼中闪烁着欣喜与敬佩的光芒。
他是一位钟情于道学、精通堪舆术的大臣,平日里最擅长用风水与地理来选址建宫。
如今自己的特长终于能发挥作用,孙傅俯身行礼,激动地说道:“陛下英明,燕雀湖果真乃风水宝地。臣愿前去亲自勘察。”
崇祯才想起孙傅有此特长,于是点头:“既然如此,便让孙傅亲自前去勘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