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帝的锋芒(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治平四年的正月初八,汴京城还沉浸在年节的气氛中,突然从皇宫里传出阵阵钟声——不是喜庆的钟声,而是报丧的钟声。

英宗皇帝驾崩了。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层层波澜。有人悲痛,有人担忧,更多的人在窃窃私语: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皇帝在位不到四年,留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仓促继位

皇宫里乱成一团。年仅二十岁的赵顼跪在父皇灵前,整个人都是懵的。

就在几天前,他还在跟韩维讨论《周礼》,为书中描绘的盛世景象心驰神往。谁能想到,转眼之间,他就要接过这副千斤重担。

"殿下,"内侍省都知小声提醒,"该准备登基大典了。"

赵顼茫然抬头:"这么快?"

"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登基大典办得仓促而简单。赵顼穿着不合身的龙袍,坐在宽大的龙椅上,听着百官山呼"万岁",心里却没有半分喜悦。

他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想起父皇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的话:"顼儿,这江山......就交给你了。记住,当皇帝......不容易啊......"

当时他还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他终于懂了。

二、初露锋芒

新皇登基,照例要施恩天下。赵顼下的第一道诏书,是减免天下赋税三成。

这道诏书一出,三司使韩绛坐不住了,连夜进宫求见。

"陛下,"韩绛急得满头大汗,"国库现在的情况,您可能不太清楚。要是减免三成赋税,到了年底,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赵顼皱了皱眉:"那你说减多少合适?"

"最多......最多一成。"

"一成?"赵顼提高了音量,"一成够干什么?百姓现在过得什么日子,你知道吗?"

韩绛扑通一声跪下了:"陛下,臣知道百姓艰难。可是国库真的没钱啊!"

赵顼沉默了。他想起王安石在万言书里说的"天下财力日益困穷",原来不是危言耸听。

最后,减免赋税的事不了了之。但通过这件事,赵顼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做事,先得有钱。

三、整顿内政

减免赋税行不通,赵顼又开始打别的主意。

这天早朝,他提出要裁减宗室恩赐。

"朕查过了,"赵顼拿着账本说,"光是给宗室的赏赐,每年就要花费二百万贯。这笔钱省下来,能做多少事?"

这话一出,底下炸开了锅。

以汝南郡王赵允让为首的宗室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陛下!"赵允让老泪纵横,"这是太祖太宗定下的规矩啊!您这是要寒了赵家子孙的心吗?"

其他宗室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不能开这个头啊!"

赵顼早就料到会这样,他不慌不忙地说:"诸位叔伯兄弟,朕不是要断了大家的生计,只是如今国库艰难,希望大家能体谅。"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这样吧,所有宗室恩赐减半。等国库宽裕了,再恢复原样。"

话说到这个份上,宗室们虽然不情愿,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件事让朝臣们看到了新皇帝的另一面:别看年纪轻,做事却很有主见,而且不怕得罪人。

四、边患之忧

内政刚刚理出个头绪,边关又传来坏消息:西夏又开始在边境挑衅了。

赵顼立即召集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开会。

"诸位爱卿,"赵顼开门见山,"西夏屡犯边境,朕欲整军经武,诸位以为如何?"

枢密使文彦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陛下,真宗皇帝定下的和议,岂能轻易更改?"

"和议?"赵顼冷笑,"那是用钱买来的和平!每年给西夏那么多岁币,他们何曾真正安分过?"

文彦博被问得哑口无言。

兵部尚书韩绛支持皇帝的想法:"陛下说得对!咱们不能总是被动挨打,该硬气的时候就得硬气!"

但另一位老臣富弼却忧心忡忡:"陛下,用兵不是儿戏。一旦开战,耗费的钱粮将是天文数字。以国库现在的情况,支撑得起吗?"

这话说到了赵顼的痛处。是啊,没钱,说什么都是白搭。

会议不欢而散。赵顼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心里憋着一股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