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皇帝家那点事儿(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四、旁观者清

这个年轻人,就是英宗的长子赵顼,后来的宋神宗。

那会儿他还是颍王,天天在宫里看着老爹跟大臣们吵架。有时候他实在想不通,就去找自己的老师韩维解惑。

“先生,不过是个称呼而已,至于闹成这样吗?”

韩维捋着胡子说:“殿下,名分之事,关乎礼法根本。在他们看来,今日退一步,明日就能退十步。”

赵顼若有所思。他看得出来,父亲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前面有垂帘听政的曹太后,下面有一群动不动就抬出祖宗家法的大臣,想干点什么都束手束脚。

更让他郁闷的是,有一次他听见两个老太监私下议论:

“听说陕西又闹饥荒了……”

“国库都快见底了,拿什么赈灾?”

赵顼心里一惊。在他印象里,大宋一直都是太平盛世,怎么突然就穷成这样了?

他开始留心观察,这一观察不要紧,发现问题大了去了:军队臃肿,官员泛滥,国库空虚……这盛世底下,竟然藏着这么多烂摊子!

年轻的赵顼暗下决心:要是哪天我当了皇帝,绝不能再这么混日子!

五、一封石破天惊的万言书

就在朝廷为“濮议”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封特殊的奏章正在官员之间悄悄传阅。

这封奏章的作者叫王安石,当时只是个度支判官,管财政的小官。但这份奏章的内容,却像一颗重磅炸弹。

奏章开篇就毫不客气:“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

好家伙,这一句话就把满朝文武都骂进去了。

更绝的是后面:“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老祖宗的办法是好,但咱们要学的是精神,不是照搬条条框框。时代都变了,还死守着老规矩不放,那不是傻吗?

赵顼偶然看到了这份奏章,越看越激动,特别是看到那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时,他忍不住拍案叫绝:“说得太对了!这才是治国之道啊!”

他马上让人去打听这个王安石是什么来头。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更有趣。这个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第四名。按说这是前途无量,可这位仁兄偏不走寻常路——朝廷多次要提拔他进翰林院,他居然都推辞不去,宁愿在地方上当个小官。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装。但赵顼觉得,这个人不简单。

六、山雨欲来

治平四年的春天,气氛格外压抑。

英宗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连朝都上不了。曹太后不得不再次垂帘听政,朝廷又回到了“两宫并立”的局面。

更麻烦的是,各种流言蜚语开始在汴京城里传播:

“听说官家病得不轻啊……”

“太后会不会一直垂帘下去?”

“这朝廷以后谁说了算?”

在这片人心惶惶中,有两个人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是年轻的颍王赵顼。他每天都在默默地观察、学习、思考。那些老臣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看似安静的年轻人,心里已经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另一个是远在江宁的王安石。他依旧我行我素,不修边幅,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但他那套改革理论,已经像种子一样,撒进了肥沃的土壤。

旧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仁宗朝的宽容、英宗朝的压抑,都将成为过去。

新的时代正在蓄势待发——一个更激烈、更彻底、也更充满争议的变革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宋帝国的命运,即将迎来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而这一切,都从这场看似无聊的“皇帝家事”开始。

(第四卷 第一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