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皇帝的“三板斧”(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四
第三板斧,也是最具风险的一斧,真宗劈向了北方。
契丹承天太后萧绰和辽圣宗,显然没有放过宋朝国丧、新君初立这个试探的机会。边境急报频传,小股契丹骑兵开始频繁寇边,劫掠牲畜,试探宋军反应。朝堂之上,立刻出现了两种声音。
以部分武将和强硬派文臣为首的一方,主张立即调集重兵,予以迎头痛击,彰显新皇威严,杜绝契丹的觊觎之心。
而更多的大臣,包括吕端等元老,则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国家正值权力过渡,内部未稳,国库因连年征战和赈灾并不充裕,不宜大动干戈,应以加强边防、遣使交涉为主。
双方在朝会上争得面红耳赤。
真宗端坐龙椅,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表态。他知道,这既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他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契丹对宋朝新君的判断,也影响国内军民对他的信心。
退朝后,他独坐良久,然后微服出宫,去了刘娥居住的别院。
他将朝堂上的争论告诉了刘娥。刘娥静静地听完,为他斟上一杯热茶,轻声说道:“陛下,契丹人此举,如同市井无赖试探新来的坊正。若示弱,彼必得寸进尺;若全力扑打,又恐中了其挑衅之计,耗费自家力气。”
“那依你之见?”
“妾身以为,可效仿猎人驱狼。不必与之生死相搏,但需亮出猎叉和弓箭,让其知难而退。陛下可选派一良将,督边军,严阵以待,对犯边之敌,坚决打击,寸土不让。同时,或可遣一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之使,前往契丹,一则通告先帝驾崩、新皇即位之事实,二则表明我朝和平之愿,但亦要清晰地告知对方,我朝有扞卫疆土之决心与实力。如此,刚柔并济,或可暂稳边局,为内修政理争取时间。”
真宗眼中一亮。刘娥的策略,与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更为清晰周全。
次日朝会,真宗做出了决断。他任命宿将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加强河北边防,并严令其对入侵之敌“坚决邀击,毋得纵容”。同时,他力排众议,选派精明强干的户部副使宋镐为正使,出使辽国。
他对宋镐面授机宜:“此去,不卑不亢。告之以国丧,通之以友好。然若契丹提及疆土之事,需明告之:‘祖宗基业,尺寸不可与人!’”
五
真宗的“三板斧”很快显现出效果。
淮南等地的灾情得到控制,民心渐安。内廷的权力平稳过渡,王继恩虽失实权,但保住了体面和富贵,未生事端,内廷秩序井然。
而在边境,傅潜按照皇帝旨意,对犯境的契丹游骑进行了几次干净利落的打击,小有斩获。同时,使者宋镐在辽廷,面对萧太后的威势和诘问,从容应对,既表达了通好的意愿,也毫不含糊地申明了宋朝维护领土的决心。
萧太后和韩德让等人,仔细分析了来自南朝的情报:新帝并非想象中那般懦弱,他迅速稳定了内部,处理政务有条不紊,对边防的态度更是强硬而清晰。此时大规模南侵,风险太大。
于是,辽军大规模的动员迹象逐渐平息,边境恢复了暂时的、脆弱的平静。
垂拱殿内,真宗看着北方送来的“边境暂安”的奏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但他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他走到窗边,望着北方辽阔的天空。他烧的这“三把火”,或许不够猛烈,却足够沉稳和务实。他没有像父亲当年那样急于用赫赫武功来证明自己,而是选择了先固本培元,安定内部,稳守国门。
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天下人宣告:一个不同于太宗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或许少了几分开疆拓土的锐气,却多了几分守成经营的沉稳与坚韧。
“父皇,”他在心中默念,“您未竟的江山,儿臣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好它。”
夜色渐深,汴京城华灯初上,一片太平景象。而这太平之下,年轻皇帝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无比。
【第十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