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监的“忠”与“奸”(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樊公,那王继恩分明是来者不善啊!”郭载忧心忡忡,“他滞留剑门,整顿军务,却将我等晾在此地,莫非……莫非是要追究我等失职之罪?”

樊知古烦躁地挥挥手:“休得胡言!我等……我等已尽力剿贼了!只是贼势浩大……”

“尽力?”一个阴冷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只见王继恩不知何时,已在一群精锐卫士的簇拥下,站在了门口。他依旧穿着内侍的常服,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扫过堂内众官,却让所有人脊背发凉。

“王……王巡检使!”樊知古等人慌忙起身行礼。

王继恩踱步进来,毫不客气地坐在了原本属于樊知古的主位上。

“樊转运,郭府尹,”他慢悠悠地开口,“咱家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啊。流民塞道,田园荒芜,而成都城内,却依旧笙歌燕舞。二位大人,还真是‘尽力’了。”

樊知古冷汗直流,连忙辩解:“巡检使容禀,下官等已竭尽全力筹措粮饷,支撑剿贼事宜……”

“支撑?”王继恩打断他,从袖中抽出一本账册,轻轻丢在桌上,“这是咱家派人查核的成都府库账目。去岁至今,光是‘接待’、‘冰敬炭敬’等名目,就支出了五万贯。而拨付前线的军饷,却有三次拖延记录。樊公,这就是你的尽力?”

樊知古和郭载面色瞬间惨白,他们没想到王继恩的手段如此犀利,这么快就抓住了他们的把柄。

“还有,”王继恩目光转向郭载,“郭府尹,你的小舅子,在城中开着三家粮铺,趁着战乱,囤积居奇,米价翻了三倍有余。这事儿,你可知情?”

郭载双腿一软,几乎跪倒在地。

王继恩看着他们惶恐的样子,语气稍缓,却更显阴森:“咱家此来,是为陛下分忧,平定叛乱。过去的事,咱家可以暂时不计较。但从今日起,西川一切军政事务,皆需听咱家调度!若再有人阳奉阴违,办事不力,或是拖后腿……卢斌就是榜样!听明白了吗?”

“明白!下官明白!”樊知古、郭载等人如蒙大赦,连连叩首。他们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个太监,掌握了足以让他们身败名裂的证据,拥有随时处决他们的权力。除了彻底服从,他们已无路可走。

王继恩恩威并施,迅速掌控了西川的军政大权。他成了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太上皇”。

在获得了绝对权力和整合了资源后,王继恩开始展现出他军事上的老辣一面。他并没有急于寻找李顺的主力决战,而是采纳了手下新提拔将领的建议,采取了一种更毒辣、更釜底抽薪的策略。

他下令官军不再被动追击,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收复、巩固起义军活动区域外围的城镇和交通要道。同时,他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化整为零,不断骚扰起义军的粮道,袭击其分散在各处的小股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充分利用了“招安”这个大棒之外的胡萝卜。他发布告示,宣布“胁从不同”,只诛首恶李顺。对于愿意放下武器、返乡生产的起义军士卒,一律既往不咎,甚至还发放少量路费。这一手,极大地动摇了起义军的军心。许多被“均贫富”口号一时吸引、但并非死心塌地的农民,开始偷偷脱离队伍。

李顺虽然继承了王小波的遗志,改名立志,展现出非凡的坚韧和领导力,但在王继恩这种组合拳的打击下,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起义军活动的空间被不断压缩,补给日益困难,内部也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时机终于成熟。

这一日,王继恩得到准确情报,李顺率领主力,意图攻取战略要地梓州,以打破官军的封锁。王继恩立刻调兵遣将,亲临前线督战。他没有将主力全部投入梓州防守,而是玩了一手“围城打援”和“中心开花”的结合。

他命令梓州守军死守,吸引李顺主力攻城。同时,密令两支精锐官军,绕到起义军侧后,埋伏在其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梓州攻防战异常惨烈。李顺指挥起义军昼夜猛攻,城防岌岌可危。就在起义军以为即将破城,士气最为高涨,但也最为疲惫和松懈的时刻,王继恩下令一直养精蓄锐的官军主力,从侧翼猛然杀出!

生力军的加入,瞬间改变了战场态势。起义军久攻不下,已成疲兵,猝然遭遇猛烈反击,阵脚大乱。李顺虽奋力指挥抵抗,但败局已定,只得下令撤退。

然而,撤退之路,早已成了死亡陷阱。预先埋伏好的官军趁势杀出,前后夹击。起义军彻底崩溃,被分割、包围、歼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李顺在乱军之中,被官军一员小将认出,乱箭射杀(注:历史上李顺下落有被俘和战死等说法,此处采用其中一种戏剧性较强的说法)。

持续了近一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王继恩这个太监的狠辣手段下,最终被血腥镇压。

成都城的天空,似乎都被胜利的喜悦染红了。

王继恩端坐在转运使衙门的大堂上,接受着西川大小官员的阿谀奉承。樊知古、郭载等人满面红光,仿佛平定叛乱的首功是他们的一般。

“全赖王巡检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方能一举荡平丑类,还西川朗朗乾坤!”樊知古举起酒杯,谄媚地说道。

王继恩淡淡一笑,受了这杯敬酒。他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一种掌控一切的冰冷满足感。这一战,不仅平定了叛乱,更让他将西川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了手中。樊知古、郭载之流,如今不过是他的应声虫。

“将贼首李顺,以及一众顽抗匪酋的首级,用石灰腌好,装匣。”王继恩吩咐手下,“连同咱家的报捷奏章,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呈报陛下!”

“是!”

处理完这些,王继恩挥退了众人,独自走到窗边。窗外,成都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但他知道,这片土地下的怒火并未完全熄灭,只是被暂时压制了。而他,这个皇帝的私密奴仆,凭借此功,将不再只是一个伺候人的宦官。他的权势,将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不久,汴京的嘉奖旨意抵达。赵光龙心大悦,对王继恩大加封赏,晋爵领赏,恩宠至极。王继恩志得意满,班师回朝。

然而,在他看不见的朝堂之上,一些敏锐的大臣,如吕端、寇准等人,已经皱起了眉头。一个宦官,凭借军功,获得如此巨大的权柄和声望,这在本朝是前所未有之事。是忠是奸?是国之栋梁还是社稷隐忧?

王继恩的凯旋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成都。他坐在华丽的马车里,闭目养神,盘算着回到汴京后,如何利用这份不世之功,更进一步。

而在西川的青山绿水之间,关于“均贫富”的传说,并未随着王小波、李顺的死去而消散,它们如同野草的种子,深埋在地下,等待着下一次春雨的来临。

远在汴京的赵光义,在欣喜于叛乱平定的同时,看着王继恩那份字里行间透着矜功自傲的奏报,内心深处,也悄然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

【第四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