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我的签到能当爷》最新章节。
他没有提钱,因为那时办杂志并不赚钱。
何雨柱如果挂靠在轧钢厂,所有收入都将归厂里,最多只能拿到一点工资。
何雨柱认真思索后,郑重答道:
“为了在华夏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大领导一怔,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
“种子?”
“是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孩子才是未来。”
“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将来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华夏之崛起而办杂志,这就是我的初衷。”
大领导反复品味着何雨柱刚刚说的那两句话,眼神逐渐明亮起来。
"好!好!好!"他连声赞叹。
此刻何雨柱在大领导心中的形象已然超越了一个普通特级厨师,更被视为国家栋梁。
通过观察其言行,大领导对何雨柱寄予厚望,现在只待检验他的实际行动。
"何同志,《飞》这本科幻杂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你必须牢牢把握方向。
说得容易做得难,行动永远胜于空谈。
希望你能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
大领导对何雨柱的称呼已从"师傅"转变为"同志"。
"明白!"何雨柱郑重地点头回应。
"杨厂长。
"大领导转向身旁。
"首长,我在。
"杨厂长内心澎湃不已。
何雨柱那番慷慨陈词唤醒了他年轻时的热血回忆。
曾几何时,他也是个怀揣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可随着时间推移,面对厂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份热情渐渐消退。
而今何雨柱让他重拾初心。
"你要全力配合何雨柱同志的工作。
轧钢厂立即成立专门杂志社,遇到任何困难随时向我汇报。
"
杨厂长郑重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一周后,京城第三轧钢厂挂上了崭新的"杂志社"门牌。
这间宽敞的办公室摆放着十余张办公桌。
遵照大领导指示,杨厂长返厂后立即着手组建杂志社。
何雨柱由食堂主任调任杂志社社长,薪资连升七级,享受一级炊事员待遇,月薪91.5元。
杂志社作为独立部门直属杨厂长管理,连李副厂长都无权干涉。
杨厂长还特意安排厂书记在杂志社挂职,负责行政事务。
曾经参与创办《工人就是力量》的文员们也被从车间调回杂志社。
这七天里,何雨柱成功邀请冉秋叶出任杂志社主任。
在大领导特批下,调动手续一路绿灯。
娄晓娥也加入团队担任副主编。
如今杂志社十人团队全员到齐,经过连日奋战,在获得刊号后,《飞》创刊号终于面世。
虽然何雨柱建议首印十万册,但杨厂长考虑到成本问题,最终批准印刷五万册。
这份创刊号确实造价不菲:不仅委托京城最好的印刷厂承印,更突破常规采用昂贵的铜版纸印刷。
在创刊号的定价问题上,何雨柱与杨厂长意见相左。
杨厂长坚持杂志每本定价为一元。
何雨柱则认为定价过高,会影响《飞》的销量,尤其考虑到主要读者是学生和孩子。
这时的学生没有多少零花钱,昂贵的小人书不过两毛五,看场电影最多一毛,通常只要五分。
一元定价显得极不合时宜。
然而杨厂长核算过成本,如果定价偏低,销量又不佳,轧钢厂就会亏损。
轧钢厂效益虽好,但钱是公家的,亏损太多杨厂长无法交代。
何雨柱感到心累——这时代做事处处受制,纵有技术、能力甚至超越时代的经验,也常常寸步难行。
最终,何雨柱据理力争,并承诺若销量不佳由他个人承担损失,杨厂长这才勉强同意。
《飞》创刊号定价定为三毛。
定价确定后,创刊号开始封底印刷。
五万册全部发往各大新华书店销售。
当时没有发布会,也不允许私人营销,否则可能被定为投机倒把。
何雨柱为了推广《飞》,还是想了一些办法:
他通过印刷厂定制了巨幅海报,并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寸宣传画,描绘银河战斗军舰群,宣传语为“人类的未来是宇宙”。
在大领导批条的支持下,一夜之间,各书店都张贴了这张海报,店内还设置了《飞》的专属书架。
这一夜,轧钢厂杂志社无人入眠,所有人都在等待明天的结果。
第二天,京城东四南新华书店——京城第二大书店,墙上贴满《飞》的海报,令人仿佛置身银河。
书店中央清出空地,摆放两排半人高的书架,陈列着《飞》创刊号。
这一布置吸引了大量群众,书店被围得水泄不通,连平时不识字或囊中羞涩的人也纷纷涌入。
“让我进去看看!”“哎,你踩我脚了!”场面一度混乱。
何雨柱的“歪点子”奏效了。
有人挤到书架前问:“同志,《飞》多少钱一本?给我两本!”
店员礼貌回答:“三毛钱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