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宫帷深处,细嗅历史(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四十岁,正是躺着挣钱的年龄》最新章节。
他首先踏入的是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
这花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
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美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富丽,
体现了乾隆皇帝极高的艺术品味和风雅情趣。
他在禊赏亭停留了很久,
这座亭子内设有蜿蜒的流杯渠,
源自魏晋文人“曲水流觞”的雅集传统,
可见这位盛世帝王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内心附庸风雅的一面。
穿过花园,便是宏伟的宁寿宫主体建筑群。
他重点参观了畅音阁大戏楼。
这是一座三层的大型木结构戏台,
台下有地井可以喷水,
台顶天井有绞车可以升降演员和布景,
可以表演神佛升天、鬼怪遁地的奇幻场景,
堪称清代宫廷的“高科技”剧场。
站在空旷的戏台下,
仰头看着那复杂的木结构,
仿佛能听到当年锣鼓喧天、皮黄声声,
看到帝后王公们在此观戏作乐,
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最终,
他来到了宁寿宫区的核心
——皇极殿。
其内部的装饰极尽奢华,金碧辉煌,
尤其那幅巨大的“乾隆御笔”《宁寿宫铭》贴落,
字迹恢宏,
通篇洋溢着这位“十全老人”,
对自己文治武功的自得与对太上皇生活的憧憬。
殿前丹陛上的铜龟、铜鹤、日晷、嘉量,
无不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礼制的森严。
然而,历史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乾隆皇帝最终并未真正退居于此,
他依然牢牢掌控着权力直至去世,
这座精心打造的养老宫殿,
更多成了他心中一个理想化皇权的象征物。
从皇极殿出来,
他信步走向着名的九龙壁。
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大型琉璃照壁,
九条蟠龙飞舞腾挪于惊涛骇浪之上,
色彩绚丽,釉色饱满,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磅礴。
尽管据说其中一条白龙的腹部在近代修缮时,
因找不到相同釉色的琉璃件,
误用了一块木料雕刻上漆替代,
但若不仔细辨认,
丝毫不会减损其整体的艺术震撼力。
他仔细欣赏着每一条龙的形态和神情,
惊叹于古代琉璃烧造技艺的高超与工匠的巧思。
最后,
他绕道去了因一部电视剧而名声大噪的延禧宫。
但其真实面貌却出乎许多人意料
——它并非传统的宫殿形式,
而是一座清末修建的、未完成的“西洋式”水殿,
名为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只见锈迹斑斑的钢铁框架,
和残破的玻璃窗嵌在传统的汉白玉基座上,
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和荒诞感扑面而来。
这是晚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
试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挣扎求变的奇特产物,
最终却如同那个积贫积弱、走向衰亡的时代一样,
沦为了一座无奈的烂尾楼,
默默矗立在红墙黄瓦之间,
成为帝国黄昏梦想破碎的无声见证,
与其他区域的辉煌形成刺眼的对比。
夕阳开始西下,
金色的、柔和的光芒,
为整个紫禁城披上了一层温暖而怀旧的滤镜,
弱化了白日的威严,增添了几分苍凉与柔美。
他避开依旧喧闹的中轴线,
沿着东简子河(护城河)慢慢向南走。
河水平静如镜,
完美地倒映着东北角楼那复杂瑰丽、
如凤凰展翅般的剪影和高大的宫墙。
与午门前的车水马龙相比,
这里静谧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和远处隐约传来的鸽哨声。
偶尔有飞鸟掠过水面,翅尖点起一圈涟漪,
打破片刻的宁静,旋即又复归平静。
他从东华门走出故宫,
回望那巍峨的城楼和深红的宫墙。
这一天的独行,
他避开了所有的喧嚣与拥挤,
像一个时间的漫步者,
完成了一次从宏观到微观、
从整体到局部、
从帝权到生活的深度探索。
他触摸到了故宫的多种脉搏:
工匠的智慧、
妃嫔的悲欢、
皇帝的野心、
时代的变迁、
历史的无情与幽默。
所有这些,
都沉淀在那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上。
这不再是一个匆匆而过、拍照打卡的旅游景点,
而是一本厚重无比、
充满了复杂情感与深刻故事的活的历史巨着。
而他,
今天只是用了一天时间,
虔诚而专注地读完了它的序章和几个精彩的段落。
他深吸一口气,
带着满心的充实、历史的余韵和一丝疲惫,
融入了京城傍晚华灯初上的车流人海之中。
从极致的静谧到喧嚣的现代,
只是一步之遥,
他却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从漫长时光中走出的过客,
身上还沾着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