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最新章节。

所谓的高水平团队,本质上不过是长期磨合的一批熟手。项目进展顺利并非依赖流程或标准,纯粹是成员之间的默契使然。

然而孟浩的观点与郭凡并不相同。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态。国内的影视市场真正发展起来也不过十几年,能形成“手工作坊”式的运作已属不易。

正如二十年前的实体产业,供需尚未平衡,空谈工业化标准或机械化生产毫无意义。

用短短十几年的积累去对标别人百年的底蕴,本就不够公平。

“嗯,有道理。”郭凡点头轻叹,“可身为同行,看到别人的高水平再回头审视自己,总有些不甘心。”

“别急,总会慢慢进步的。”孟浩岔开话题,“郭哥,以后就打算专注青春片了?”

每位导演,或者说每位创作者,都有自己执着的领域。

有人痴迷宏大场面,有人偏爱文艺表达;有人扎根现实题材,有人专注低俗笑料。

这种执着既是限制,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

像孟浩,在网剧崛起前,“悬疑”题材相对冷门,导致他辗转多年难有建树。

但一旦抓住机遇,便迅速筑起专属的“护城河”。如今提到悬疑剧,观众和业内首先想到的必是弧光影视。

郭凡同样如此,他钟情于“科幻”,梦想拍一部“国产科幻大片”。

然而,以国内科幻受众的规模来看,这个理想本身就像科幻故事一样遥远。

他最初攻读法律,后转向艺术设计,最终为理想考入北电管理系硕士。

首部正式执导的电影便是孟浩的《李献计历险记》。

可惜,资方和制片方的胡乱干预导致项目口碑票房双输。

影视圈极度迷信“成功经验”。

过往的成功会赢得信任,而失败则难获二次机会。

电影失利后,主创皆受波及。

孟浩遭遇软封杀,近乎销声匿迹;郭凡也沉寂两年多,无新项目可接。

所幸他早前将经纪约签给拾捌文化——即“内地第一经纪人”王静花的公司。

王静花在京圈资源丰厚,恰逢京圈导演高大紧筹备新片,项目最终落到郭凡手中。

平心而论,该片剧情与制作水准 ,却因赶上青春片热潮一炮而红。

正如孟浩凭《灵魂摆渡》成功后,弧光影视立刻成为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

郭凡同样如此,一部电影斩获20倍投资回报,瞬间成为资本追捧的焦点,被誉为最具潜力的新生代导演。

此时最稳妥的做法,无疑是趁着青春片余温尚在,迅速复制成功模式再拍一部同类作品。

凭借前作积累的口碑与热度,轻松收割票房不在话下。

若能连续打造两部卖座影片,未来的导演生涯必将顺风顺水。

正因如此,孟浩才会询问他是否考虑继续拍摄青春题材。

面对这个问题,郭凡沉吟片刻,露出释然的笑容:"说这话可能显得天真,但我心里还是惦记着科幻片。"

孟浩不仅没有嘲笑,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当初观看《同桌的你》首映时,他就注意到片中那段突兀却充满科幻色彩的新闻画面,那时便明白这位导演从未放弃过科幻梦想。

青春片只是谋生手段,科幻才是真正追求。

然而——

"科幻题材面临两大难题,资金和剧本。"孟浩分析道:"资金尚可筹措,但优质剧本实在难寻。"

连《科幻世界》杂志都已停刊两年,优秀的科幻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提到这个话题,郭凡突然眼睛一亮。

他转向孟浩问道:"你了解刘慈欣吗?"

"略有耳闻。"孟浩坦言:"不过我只读过《三体》和几部短篇。"

"已经很不错了,你这阅读量已经超过大多数人了。"贡格尔插话道。

三人相视一笑。

笑声过后,孟浩继续问道:"所以你是想"确实都已售出。"郭凡解释道:"但这些版权目前基本集中在中影手中。"

孟浩若有所思:"你们参与的那个'中美导演交流计划',主办方就是中影吧?"

"没错。"郭凡眼中闪烁着光芒:"其实这个项目还有后续计划,重点就是推动国产科幻电影发展。"

"中美导演交流计划"包含双重目标。

其一是"正视差距",从郭凡对好莱坞的推崇就可见一斑。

其二则是"奋起直追",这涉及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提升,科幻类型片自然也在规划之列。

郭凡向孟浩详细介绍,中影目前握有《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等多个项目的他们的构想是组建专业团队,从中挑选合适项目进行开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