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最新章节。

孟浩信心十足:“场景简单、演员需求少,剧本也已完善,筹备预计一个多月,两个月拍摄足够。”

甘微思索片刻,认可了他的说法。《灵魂摆渡》第一季的主场景集中在便利店,核心角色仅三人加少量单元演员,剧组规模精简,运作效率自然更高。

最关键的优势在于孟浩已经准备好了现成的剧本。

要知道,在大多数筹备期漫长的影视项目中,十有 都是在等待编剧完成剧本。

甘微心想,这么看来,年底前完成拍摄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正想着,孟浩又补充道:“当然,这只是目前最理想的计划。实际拍摄时,肯定要根据进度随时调整。”

这话让甘微稍稍放心,至少这小子还懂得变通。

“行,你有分寸就好。”甘微应了一声,随即想到另一个问题,“这部剧的导演,你现在有合适的人选了吗?”

孟浩早有预料,坦言自己心里有几个意向人选,只是之前项目未定,一直没联系。

如今项目敲定,他打算逐一接触,从中选出性价比最高、合作最默契的一位。

简单说明情况后,孟浩表示如果乐时网有推荐的人选,也可以介绍给他。

甘微表示暂时没有合适人选,但会帮忙留意。同时,她希望孟浩在最终确定导演前能和乐时网沟通,言外之意是想把关导演的能力。

孟浩爽快地答应了。

……

编剧、导演、制片人,是一部影视作品的“三驾马车”。

编剧负责剧本,导演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制片人统筹剧组。一部剧的成功,离不开三者的紧密配合。

在《灵魂摆渡》项目中,孟浩既是主创编剧,又通过弧光影视间接承担了制片人的角色。

这倒不算大问题。在京北影视圈摸爬滚打的两年里,他并非一直有编剧工作可做。更多时候,他接到的是一些小公司的广告片或宣传片项目。

这些剧组规模小则一两人,多不过六七人,为了节省成本,常常需要一人身兼数职。

偶尔遇到业余公司搭配实习新人的“灾难组合”,甚至得由他这个文案临时担任负责人,协调全局。

因此,尽管经验有限,孟浩对制片工作并不完全陌生。

但这样一来,对导演的要求就更高了。孟浩希望能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成熟导演来掌镜。

然而,这类导演通常咖位较大,未必愿意接网剧,而且片酬也远超预算。

要知道,孟浩给自己开的编剧费和制片薪资合计才十二万。

整个项目中,他能接受的最高片酬是黎沁的“五万一集”。按照演员常用的“镜头时长折算集数”计算方式,她的总片酬约四十多万。

这样的预算,找新人导演绰绰有余,但想请资深导演远远不够。

于是,孟浩的策略是寻找“平替”——比如广告导演、微电影导演,或是尚未 执导过的“大导副手”。

孟浩最看重的就是最后一种人选——具备实力、经验与人脉,且可能愿意为执导机会接受小项目。

巧的是,孟浩恰好认识这样一位合适人选。

"喂,师哥,我是孟浩。"电话接通后,孟浩熟络地说道。

"小孟?好久没你消息了。"电话那头传来男声:"该不会是要借钱吧?提前说好,最近手头紧,超过四位数的借款免谈。"

"师哥,我在你心里就这形象?单纯问候不行吗?"孟浩哭笑不得。

"得了吧,我可没兴趣跟男人叙旧。"对方语气戏谑。

来电对象名叫周游,与孟浩同是中戏校友,专攻导演专业。两人都是东山省人,去年在山影《北平无战事》剧组相识。同校同乡又同行,自然走得近。

"正好你打来,有件事告诉你。"周游转入正题:"上次你给的谍战剧本,我拿给候总看了,他很感兴趣。问你什么时候方便面谈。"

"候总是?"孟浩疑惑。

"侯鸿亮,原山影制片人,现为正午阳光董事长。"

"这可是大人物!"孟浩惊叹,"我随时方便,看侯总时间安排。"

"行,定好时间通知你。"周游转而问道:"你找我有事?"

"是这样,我最近接了个网剧项目。"孟浩简要说明情况:"剧组缺资深导演,想请你帮忙联系张哥或孙导。当然,师哥你愿意来更好。"

他提到的"张哥"是山影摄影指导张开宙,"孙导"则是副导演孙墨龙。二人都曾与孔笙导演合作,虽未 执导,但实力不输普通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