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最新章节。
不过久经沙场的孟浩早已习惯各种奇葩提问。他略作思索,从容答道:"通灵之说难以考证。这个设定参考了南宋刘敬书所着志怪集《异苑》,与《聊斋》类似,都是虚构作品。"
"但'犀角通灵'确有典故。《晋书》记载,东晋温峤在牛渚矶点燃犀角,果真见到水中精怪,这就是'犀照牛渚'的出处。"
"此外中医认为犀角可安神定魄,配合'返魂香'传说,后人可能由此衍生出通灵之说。"
孟浩在创作时常查阅典籍,此刻对答如流。
"准备得很充分嘛。"甘微赞许道。
"分内之事。"孟浩将话题拉回正轨:"您觉得剧本如何?"
甘微没有立即回答,翻到结尾处看了会儿:"结局似乎留有悬念,是打算拍续集?"
"这类题材很适合做成系列剧,国内外都有成功案例。当然续拍与否要看市场反响。"
甘微沉吟片刻:"秦岚姐把你当自家弟弟,我也就直说了。"
"剧本很精彩,我个人非常感兴趣。但——"她放下剧本,直视孟浩:"作为投资方,我们对这类网剧的风险收益比缺乏明确预期。"
"乐时网之前尝试过多种自制剧,市场反馈都不太理想。"
“即便你的剧本质量过硬,但在当前网剧市场环境下,最终效果仍难以预料。”
甘微直截了当地点明了现实,没有任何委婉修饰。
孟浩眼帘微垂。他事先研究过乐时网的背景,清楚甘微并非推托。作为国内首批视频平台,乐时在自制内容上投入颇多,网剧如《唐朝好男人》《X然而这些项目的回报却始终平淡,无论是用户增长、会员转化,还是品牌溢价与股价提振,均未达到预期。
现状不难理解:尽管国内网民已达六亿,但主流观众尚未形成线上追剧的消费惯性。移动端体验受限于流量资费与网络稳定性,平板设备成本高昂且依赖WiFi,而电脑端与传统电视相比又缺乏场景优势。
电视台对视频平台的隐性压制同样存在。多数剧集需待电视台首轮播毕方能上线,即便台网同步,平台更新也往往滞后一至两天,以确保收视数据不受分流。
既得利益者对新兴势力的围剿从未停歇,不过这些博弈暂时与孟浩无关。要打动甘微,他必须聚焦受众与市场逻辑。
“微微姐,”孟浩调整坐姿,目光笃定,“作为业内人士,您是否研究过电视剧初期的普及历程?”
“电视剧史?”甘微略显困惑,“表演专业课程略有提及,但并非重点。”
“容我简要说明。”孟浩声音沉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机普及带动电视剧兴起。当时电影界对其嗤之以鼻,视其为不入流的消遣。”
“但比起需购票观影的电影,免费入户的电视剧显然更具吸引力。短短十年间,电视剧观众规模便呈碾压之势。以为例,三十年代周均观影800万人次,1971年已萎缩至100万。”
“四十年间受众不增反减,虽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但同期电视剧观众破亿的规模,足以印证其对行业格局的重塑。”
乐时大楼内的咖啡店顾客多是公司员工。由于老板娘在场,多数人买了咖啡就匆匆离开。仅有的几位堂食客人也刻意与孟浩那桌保持距离,偶尔投来好奇的目光,低声交谈几句。
孟浩和甘微无暇顾及周围人的反应。孟浩详细阐述了电视剧发展历程后,甘微领会了他的言外之意。
"你的意思是,如今电视剧相当于当年的电影,而网剧则扮演了当年电视剧的角色,所以网剧终将占据主导?"甘微归纳道。
"准确说是平分秋色。"孟浩修正道,"不过我认为网剧会更胜一筹,毕竟它更便捷、更经济......"
"等等。"甘微打断道,"便捷我能理解,但经济性从何谈起?"
孟浩解释道:"时间成本不容忽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即时反馈的需求日益增长。相比固定时段播出的电视剧,网剧的随点随看、进度调节功能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甘微点头表示赞同。虽曾是表演系出身的三线演员,但在乐时网管理层的历练让她对视频平台发展有着独到见解。近年来她主导的影视业务拓展,既为提升话语权,也源于对网络影视前景的看好。
孟浩的观点与她多年思考不谋而合。但甘微保持理性,追问道:"乐时网尝试过网剧项目,效果 。你认为这次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而且是本质区别。"孟浩再次展露自信笑容。
"哦?总不会因为是你的作品就......"甘微笑着打趣,话未说完却突然停顿,目光越过孟浩肩头,似乎看到了什么意外景象。
"微微姐说笑了,我还没那么自负。"
孟浩并未察觉甘微的异样,继续说道:"我说的变化源于外部环境。这不仅关乎网络视频平台,更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十年的转折点。"
他故意停顿。果然,甘微重新注视着他,追问道:"外部环境?具体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