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火种遍华夏(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最新章节。
关中郡府:飙籍与火牌。萧何与曹参这对老搭档,在关中郡府摆开了擂台。面对堆积如山的户籍简牍,萧何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厘清本郡混淆户籍者,优先领取曲辕犁与良种!” 曹参则组织精干书吏,日夜不休。两人甚至带头冲进档案库,亲自核对。最终,他们率先完成任务,嬴政亲赐的“火鼎牌”(一面雕刻火焰纹的铜牌)送到时,萧何直接累得趴在了简牍堆上,嘟囔着:“快……快给我口粟米粥……”
颍川旧渠:星测与新市。张良带着阿羌和格物院的测量队,来到了因战乱淤塞的颍川旧渠。白天,张良教阿羌如何利用星辰方位辅助定位(弥补测量工具的不足);夜晚,他们打着火把,重新勘定渠线。阿羌眼尖,指着一段废弃河道:“先生,这里河道宽,水流缓,要是把集市设在这里,船来船往,不是正好?” 张良抚掌大笑:“善!旧渠变市渠,活水通财!” 当即修改方案,一个因水利而兴的新市集蓝图就此诞生。
楚地兵营:盲阵与移鼎。韩信面对一批刚刚归顺、心中仍存疑虑的楚国退伍士兵,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他让心腹大将季布和钟离昧(已归顺)进入一个蒙住双眼的士兵方阵(盲阵)中,与普通士兵一同听从号令移动。
“左三步!”“前突!”韩信口令清晰。起初混乱,但在季布、钟离昧以身作则、甚至不惜被撞倒也不脱离位置的带动下,方阵渐渐整齐划一。演练结束,韩信命人抬来一尊从启明城分火的小型薪火鼎,让所有参与盲阵的士兵,一人一只手,共同将鼎抬起,绕营三周。
鼎中火焰在移动中虽有摇曳,却始终不灭。韩信高声道:“看!火不灭,便是一家!昔日为敌,今日同袍,皆为大秦子民,共传文明之火!” 楚兵们看着手中不灭的火焰,又看看灰头土脸却面带笑容的季布、钟离昧,许多人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
邯郸赌市:纸鸢与天法。陈平来到了以赌博成风着称的邯郸。他既不禁止,也不劝导,反而拿出制作精美的纸鸢(风筝),与当地最着名的赌徒对赌:“我能让纸鸢飞到最高,且带回尔等从未见过之物!” 赌徒嗤之以鼻。陈平利用格物院知识,调整骨架与尾翼,纸鸢果然乘风直上,没入云层。收回时,他事先在线上涂抹了鼎灰混合特殊树脂制成的“墨”,纸鸢带回的,竟是高空水汽凝结其上形成的一片“写”有简化版《宪章》法条的冰晶纹路!
“此乃天幕法条!”陈平指着那奇异的天成纹路,对目瞪口呆的赌徒和围观民众宣称,“天意亦彰宪章!尔等还有何说?” 这番“神迹”般的操作,让《宪章》的权威在邯郸民间瞬间拔高。
沛县乡野:扛鼎与市钥。 樊哙和周勃这两位猛将,负责在沛县等乡间推广。面对乡民对标准量衡的疑虑,樊哙二话不说,扛起那尊沉重的、火焰燃烧的小型薪火鼎,大吼一声,迈开大步就走!周勃在一旁鼓劲:“看好了!移鼎三里,火不灭者,方有资格掌市钥!”(市钥,象征管理市场的权力)。樊哙力大无穷,竟真扛着鼎在乡间土路上狂奔三里,鼎中火焰虽烈烈摇晃,却顽强不熄!乡民们被这近乎蛮霸却又直截了当的方式折服,纷纷认可了新的标准器。
会稽铁坊:铁纹与指印。 项羽(已归顺,负责督造)与田娘子合作,在会稽的官营铁坊铸造铺路用的“火纹砖”。砖上不仅要有火焰纹,项羽还别出心裁,将自己独特的笔迹“力”字融入纹样。田娘子则提议,每块砖由负责的工匠按下自己的指印,并在砖坯未干时刻上名字。
“按指纹,留签名,功过皆有所归!”田娘子对工匠们说。项羽看着那些带着指印和名字、纹路清晰的砖块,垒砌成坚实的道路,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千秋功业碑”。
九江民谣:鼎灰与万民唱。英布在九江郡推广时,发现民众识字不多,但对歌谣敏感。他灵机一动,将启明城薪火鼎的鼎灰混合植物胶,制成不易褪色的“墨”,在郡县广场的白色照壁上,写下了大幅的、通俗易懂的《宪章歌》歌词。恰逢大雨,其他字迹被冲刷模糊,唯独这鼎灰写就的歌词,雨淋不花,清晰如初!
民众视为神异,纷纷传唱。一时间,九江各地,“屋暖烟亦甜,宪章护我眠”的歌声响彻田野巷陌,真正实现了“万民唱宪章”的盛况。
(三) 燎原之势:火走全国
数月之后,来自各地的奏报如同雪片般飞向启明城。
巴蜀的稻田里,曲辕犁翻起深深的泥浪,农人笑语盈盈。
关中的粟米地,金黄的穗浪远胜往年,老农捧着沉甸甸的穗子,老泪纵横。
邯郸的集市上,标准的火尺火斗高悬,交易井然,争执大减。
九江的乡学里,童子们指着鼎灰歌词,放声高唱,声震林樾。
东海之滨的藏书阁,渔民之子按着指印,借走了描绘海外风物的帛书,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嬴政再次站在启明城的薪火鼎旁,鼎中的火焰,似乎因为汲取了来自神州大地的反馈而燃烧得更加蓬勃、更加沉稳。他接过萧何汇总的、记录着各地进展的厚厚缣帛,没有翻阅,只是缓缓将其卷起,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以及星空之下,那片广袤而生机勃勃的土地。
火焰在他深邃的瞳孔中跳跃,映照着一条条新修的沟渠、一片片丰收的田垄、一间间喧闹的市集、一座座朗朗的社学……
文明的火种,已不再是星星点点。它已化作无形的洪流,沿着帝国的血脉(驰道、运河),深入每一个乡亭里社,点燃了希望,重塑着秩序,温暖了人心。
这火,走遍了全国,将旧的蒙昧与隔阂焚毁,在新的基石上,熔铸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名为“文明”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