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火种遍华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最新章节。

启明城社学的童谣声犹在耳畔,那星星点点的“薪火”却已不再满足于一城一地的温暖。嬴政(子婴)站在启明城中央的薪火鼎旁,凝视着鼎中跳跃不息、似乎比往日更加炽烈的火焰,胸中有一股更宏大的图景在奔涌。那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暖意,更是要焚尽蒙昧、照亮整个神州大地的文明烈焰。是时候,将启明城的“火种”,撒向大秦的每一个郡县了。

(一) 启明点兵:四宝发轫

这一日,启明城广场冠盖云集,不仅有着中央各部的官员,更有从各地郡县紧急召来的县令、郡守代表。广场中央,除了那尊巨大的薪火鼎,还陈列着几样看似普通,却即将改变帝国根基的物件。

嬴政没有过多的铺陈,他目光扫过在场众多或期待、或疑惑的面孔,声音沉浑有力,直抵人心:“诸卿可知,何为立国之本?非唯甲兵之利,城郭之坚,而在耕者有其技,匠者有其器,市者有其衡,民者有其智!今日,便以此四物为火种,望诸卿携之归乡,燎原万里!”

第一宝:曲辕犁。来自巴蜀的两位黝黑工师,扛着一架造型奇特、弯曲如月的犁具上前。与旧式长直辕犁相比,它显得轻巧而灵动。一名来自关中平原的县令,带着几分不信与好奇,在嬴政的示意下,挽起袍袖,亲自下田演示。他原本以为需费尽力气,谁知一脚踩下,那犁头竟如切腐般深深嵌入土中,阻力大减!

“嘿!神了!”县令惊呼,他试着模仿工师的姿势牵引,“这……这怎如此省力?”

巴蜀工师憨厚一笑,露出满口白牙:“回明府,此犁名曰‘曲辕’,依陛下所绘草图,吾等试造十七次乃成。转弯灵便,入土深,一人一牛,便可操作,省一头牛哩!”

“省一头牛!”这句话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各地官员中激起巨大涟漪。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畜力,省下一头牛,意味着多少户人家能及时耕种,多少荒地有望开垦!看着那在田埂上灵活转向的曲辕犁,众人眼中开始燃起火焰。

第二宝:陶罐良种。 萧何指挥着吏员,抬上数个密封的陶罐。打开泥封,金灿灿的粟米和稻种流淌而出,颗粒饱满圆润,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阿羌被嬴政特意叫到身边,他拿着社学里发的、绘有标准禾穗图案的“火色卡”(一种用于比对作物成熟度的彩色丝卡),小心翼翼地靠近陶罐里的种子。

“陛下,您看!”阿羌兴奋地举起火色卡,又指向种子,“颜色对得上!比咱们以前留的种子,更像‘优等’!”

嬴政颔首,示意吏员展开随种附赠的一卷丝帛。这并非寻常诏令,而是一幅幅笔触精细的“连环画”:从选种、育苗、插秧(稻)、间苗、施肥(标注了何时用何种粪肥)、到除虫(画着利用草木灰、烟叶水等土法),将栽培要点形象呈现。

“此乃‘择优穗,分地力’之法所育良种,耐旱抗倒,预计可增产二三成。”嬴政指着丝帛,“将此画传抄乡里,使民会种,即可下田!无需高深学问,看图便能明其大半。”

第三宝:青铜火尺与标准量衡。 一名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的秦吏上前,他身边是一套熠熠生辉的青铜器:一把刻度精准的长尺,一套标准量斗,以及一组大小不等的权(砝码)。

“此乃‘火尺’,‘火斗’,‘火权’!”秦吏声音冰冷,不容置疑,“自今日起,各郡县市集,皆需以此为准!每月朔望,于市台公开校验!”

他目光如刀,扫过几位素以计量混乱着称地区的官员:“若有商家器具,与此标准差一厘者,罚铜!差一毫者,重罚!” 那杀气腾腾的“罚”字,让不少人心头一凛。更有趣的是,嬴政示意给每位前来参会的官员代表,都发放了一把小巧的青铜复制品火尺。

“此尺,可为信物,亦可为尔等辖下社学童子‘钥匙’,激励其向学。” 很快,有顽皮的童子真的将小尺挂在腰间,跑来跑去,叮当作响,成了日后“火尺童子”的雏形。

第四宝:百家典籍。最后亮相的是数十卷珍贵的缣帛,内容包罗万象,从儒家仁政、法家律条、道家哲理、墨家技巧、兵家谋略、农家技艺,到东海商会带来的海外奇谈、物产地理。每卷缣帛的卷首,都烙有一个小小的火焰徽记。

“知识非独夫之智,乃天下公器。”张良朗声道,“各郡县需设‘藏书阁’,凡民借阅,无需高额抵押,只需按指印为凭,限期归还。” 他当场演示,将一份过时无用的旧吏治竹简,投入薪火鼎中,火焰升腾,竹简化为青烟,“旧弊当焚,新知当传!”

四宝展示完毕,嬴政亲手从薪火鼎中引燃一支巨大的火炬,高高举起:“火种在此,望诸君不负朕望,不负黎民!”

“臣等谨遵圣谕!”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预示着一场席卷全国的文明播种即将开始。

(二) 星火疾传:八方奇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火种既发,携宝而归的官员们,以及中央派出的督导团队,立刻以惊人的效率行动起来,神州各地,上演了一幕幕或紧张、或幽默、或激昂的活剧。

咸阳旧宫:烙印与清算。老宦者令韩谈,手持从启明城薪火鼎分出的火把,回到了他曾侍奉多年、也压抑多年的咸阳旧宫。他并非怀旧,而是执行一项特殊使命。他径直走到昔日赵高常常倚靠、发号施令的那根宫柱前,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将烧红的、带有“宪”字的烙铁,狠狠印了上去!

“嗤——”青烟冒起,伴随着的,是韩谈压抑多年后迸发的、带着哭腔的呐喊:“以此火,照暗路!以此烙,刻教训!” 那烙印深深刻入木纹,也刻入了在场所有旧宫人的心中,象征着旧时代权宦政治的彻底终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