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薪券启乡学(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最新章节。

(三) 兵师变形记:从挽弩到持简

师资有了,但如何让这些习惯了舞刀弄枪、排兵布阵的糙汉子,转变为手持竹简、循循善诱的“孩子王”,成了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韩信将“薪火师”培训营设在了渭水桥边的旧兵营,一场令人捧腹的“兵师变形记”就此上演。

训练场上,韩信一身戎装,面对着一群站得笔直、神情紧张的退伍材官,开始了他的“教学法”培训。

“立正——!” 韩信口令一出,老兵们条件反射般挺胸收腹,目光炯炯。

“好!现在,想象你们手中持的不是兵器,而是竹简!持简——!”

只见孟伯等一群老兵,纷纷以握剑或持戈的姿势,死死攥住了分发下来的空白竹简,动作僵硬,如临大敌。

“翻页——!”

“哗啦……啪嗒……” 一阵混乱声响,有人用力过猛把竹简绳子扯断,有人把竹简当成了盾牌差点挥舞起来,孟伯因为腿脚不便,动作稍慢,手一抖,好几片竹简掉在了地上。

孟伯看着散落的竹简,苦笑着自嘲:“唉!老夫昔日战场之上,能挽三石强弩,射百步之外的敌旗!没想到今日,竟拿不动这区区三尺竹简!”

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韩信特意把阿羌等几个机灵的童子拉来当“试课童子”。轮到一位满脸横肉、曾是陷阵锐士的材官试讲时,他面对着台下阿羌那双清澈又好奇的眼睛,紧张得额头冒汗,原本准备好的简单数字教学忘得一干二净,张了半天嘴,才结结巴巴地憋出一句:“呃……这个……一……一横……”

阿羌眨了眨眼,好心提醒道:“先生,您手里的简……拿反了。”

“啊?” 那材官一愣,低头一看,果然竹片上的刻痕朝外,顿时闹了个大红脸,台下更是笑成一片。

韩信看着这混乱又充满生机的场面,总结道:“都给我记住了!为师之道,先会笑,再会教! 别整天板着个脸,像要上阵杀敌似的。要让童子们觉得你们可亲,让他们笑!童子笑,则宪章入脑!明白了吗?”

“明白!” 老兵们轰然应答,虽然依旧有些笨拙,但神情已放松了许多。

(四) 开学大典与“夜课银”风波

夏至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启明城首批五十间“乡学坊”同时开门,这些学堂大多利用安家里坊等新建里坊的底层暖墙栋改造而成,上层依旧住人,下层则是宽敞明亮的课堂,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

开学大典在主社学坊前的广场举行。场面庄严而新奇。

击鼓三通!鼓声激越,象征着知识传承的序幕正式拉开。

适龄童子们在里正的引导下,手持特制的“薪火券”入场。这“薪火券”用竹简削成小火把的形状,小巧玲珑,既是入学凭证,也寓意着承接薪火。阿羌紧紧握着自己的那份,激动得小脸通红。

仪式由张良主持。他率先带领全场童子朗诵新编的《宪章歌》,童声稚嫩却整齐,将“屋暖烟甜,宪章护我眠”的旋律传遍四方。接着,在范增略显复杂的目光中,童子们又跟着他诵读了《诗经·关雎》的首篇,古雅的诗句与童谣交织,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卷。

最后,嬴政亲自上前,用火把点燃了广场中央巨大的“薪火鼎”。鼎内并非香烛,而是实实在在的炭火,火光跳跃,温暖而明亮,真正象征着“薪火相传,光明不灭”。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以公子嚣为代表的一些旧贵族,表面遵从,暗地里却依旧在自家私墅开设“精英小灶”,并且违反“夜课禁”的规定,常常授课到子时以后,美其名曰“精进学业”。

冲突很快爆发。铁匠寡妇田娘子的大女儿,因在公子嚣的私墅熬夜苦读,白天回到自家铁匠铺帮忙时精神不济,失手打坏了一件即将完工的农具。田娘子心疼材料,更心疼女儿,仔细追问之下,才知女儿竟已连续多日熬夜。

性格刚烈的田娘子顿时火冒三丈,她拉着女儿,直接找到了负责社学日常事务管理的刘邦(因其善于调解民事,被临时委派管理社学协调事宜)告状。刘邦一听,这还了得?文明守护者嬴政亲自推行的政令也敢阳奉阴违?他立刻点起一队巡街兵士,由田娘子带路,直扑公子嚣的私墅。

时值子时过半,公子嚣的私墅内依旧灯火通明,诵经之声不绝。刘邦带人闯入,当场抓了个现行。公子嚣还想狡辩,刘邦嘿嘿一笑,指着《乡学令》条文:“白纸黑字,夜课过子时者罚!嚣公子,你是认罚呢,还是认罚呢?”

最终,公子嚣被罚银十斤。这笔罚银,刘邦大手一挥,全部用于给各社学添购纸张笔墨。此事传出,民间戏称这笔意外之财为“夜课银”,成为一时笑谈。

更富戏剧性的是,作为惩罚和教育的一部分,嬴政亲自裁定,罚公子嚣每月须抽出三日,到社学担任“客座礼师”,为童子们讲解《礼》经。第一次上课时,台下坐满了包括阿羌、田娘子女儿在内的平民子弟。当他摇头晃脑地讲解着古老礼仪时,童子们在下面对他昨日被抓的“夜课”事件窃窃私语。课间休息,不知哪个童子起了个头,全班竟齐声唱起了《宪章歌》:“屋暖烟亦甜,宪章护我眠……”

公子嚣站在讲台上,听着这“俚俗”的歌声,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活力、不再对他抱有畏惧的小脸,表情尴尬,哭笑不得。最终,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他竟也慢慢习惯了这种角色,某种程度上成了连接旧学与新知的桥梁,完成了从顽固反对者到被迫接受的“客座礼师”的转变。

夕阳西下,社学放课的钟声敲响。阿羌小心翼翼地收好他的“薪火券”竹简,如同捧着最珍贵的宝物,快步跑向家的方向。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母亲,今天他不仅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羌”,还学会了“屋”、“暖”、“宪”、“章”这几个字,更明白了那日为他撕破阻碍、点燃薪火鼎的“贵人”,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力量。

放眼望去,启明城新建的里坊间,数十间社学坊陆续走出欢声笑语的童子,他们手中小小的“薪火券”,在夕阳余晖下,仿佛真的跃动着点点火光。这火光,与家家户户开始升起的炊烟,与更远处格物院试验工坊不灭的灯火,交织在一起。

知识的种子已然播下,文明的薪火,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贴近泥土的方式,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大地上,悄然传递,渐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