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蓝星新生录——科技留白与文明防波堤(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1. 蓝顿星球的新生:建国礼与科技留白

蓝顿星球的建国仪式,选在太洲拜东市的中心广场举行。广场呈正圆形,直径足有两公里,地面铺着从蓝顿星球本土开采的“星纹石”,阳光折射下能浮现出淡紫色的宇宙星云纹路,仿佛把整片星空铺在了脚下。星纹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自动调节地表温度,即便蓝顿星球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踩在上面也始终保持25度的恒温,这是蓝顿星球原生矿物独有的特性。广场边缘还种植着“光叶树”,叶片在阳光下会发出柔和的蓝光,既照亮了广场的角落,又不会刺眼,是蓝顿本土最常见的绿化植物。

广场四周站满了人,有蓝顿星球原生的双体人类,也有从地球迁徙而来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少数像康大大这样来自其他单体人星球的使者。双体人的外形很特别,他们拥有两个对称的上半身,共用一条粗壮的下半身,每个上半身都有独立的手臂和头部,交流时两个头部会同步说话,声音略有延迟却异常和谐,比如有人提问时,他们的两个头会同时看向提问者,再一起给出回答。地球移民们大多穿着银灰色制服,袖口绣着地球的经纬线图案,脸上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偶尔会和身边的双体人比划着交流——毕竟两种文明的语言还在磨合阶段,很多时候需要靠手势辅助。

康大大来自“单体人联盟”的维塔星球,他穿着深蓝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枚刻有“维塔之眼”的徽章,这是维塔星球使者的标志。他之前和米凡在“星际文明发展峰会”上见过一面,当时米凡提出的“文明阶梯发展理论”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这次主动申请来蓝顿参加建国仪式,想近距离观察米凡的实践。他站在人群的后排,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记录器,正在拍摄广场的布局和人们的互动,时不时低头在记录器上标注:“蓝顿建国仪式,融合单体与双体文明元素,无明显等级差异,值得参考。”

大家穿着统一的银灰色制服,制服领口别着“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徽章,徽章中心是旋转的双螺旋图案——象征着不同文明的交融。徽章的材质是用蓝顿的星纹石粉末和地球的钛合金混合制成,既坚固又有纪念意义,每个参加仪式的人都把徽章别在领口最显眼的位置,像是在宣告自己对共同体的认同。米凡站在广场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握着一柄由“蓝晶矿”锻造的权杖,权杖顶端镶嵌着一颗拳头大的“空间水晶”,能投射出覆盖整个广场的全息影像。他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耳边传来微风中夹杂的低语,心里却没有建国的狂喜,反而多了几分审慎。

他知道,一个文明的诞生从来不是靠仪式就能稳固的,真正的根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发展史,而不是靠外力强行嫁接的“空中楼阁”。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三年前艾买尔星球的画面就不受控制地闯进脑海:当时他作为“大宇宙共同体”的观察员,去艾买尔考察科技发展情况,刘柳——那时还是艾买尔的科技部长,兴致勃勃地展示了他们从“高阶文明交易所”买来的“暗物质引擎”。引擎启动时,整个实验室都泛着幽蓝的光,刘柳拍着引擎外壳说“有了这个,艾买尔十年内就能成为星际强国”,可没过三个月,引擎就因为没有匹配的基础技术支撑而失控,半个科技城被夷为平地。

刘柳为了掩盖错误,开始以“稳定秩序”为名收拢权力,先是解散了科技议会,又把军队控制权握在手里,最后甚至用暗物质引擎的残片制造武器,对着反对他的民众开火。米凡当时试图调解,却被刘柳扣上“干涉内政”的帽子驱逐出境,等他再得到艾买尔的消息时,那颗星球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双螺旋徽章那样的文明交融标志,被当成“外来者的象征”砸得粉碎。想到这里,米凡握着权杖的手紧了紧,空间水晶投射的星云影像晃了一下,台下有人发出轻微的惊呼,他连忙调整呼吸,把注意力拉回眼前的仪式。

建国仪式的流程还在继续,广场上空的全息影像开始播放蓝顿星球的历史:从双体人在洞穴里点燃第一堆火,到他们发明简单的机械工具,再到地球探测器第一次登陆蓝顿,最后是双方决定共建“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画面。影像播放到地球移民和双体人一起搭建临时住所时,台下响起了掌声——很多人都记得那段日子,蓝顿的磁暴频繁,地球带来的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是双体人用本土的“韧藤”编织了能抵御磁暴的帐篷,而地球移民则教会了双体人使用太阳能发电板,两种文明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开始的。

米凡看着影像里熟悉的画面,心里的审慎稍微减轻了一些。他知道蓝顿和艾买尔不同,这里的双体人和地球移民是在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信任的,而不是像艾买尔那样,一开始就抱着“走捷径”的心态获取高阶科技。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文明发展的路上,任何一个急功近利的选择,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仪式最后,米凡举起权杖,空间水晶投射出“蓝顿星球共同体”的旗帜——底色是蓝顿的天空色,上面绣着星纹石的星云图案和地球的经纬线,两种元素缠绕在一起,像一双握住的手。台下的人们同时举起右手,双体人举起两只手臂,单体人举起一只,动作虽有不同,眼神却同样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基建蓝图的取舍:李默的领悟与技术锚点

建国仪式结束后,米凡第一时间召见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总工程师李默。李默是从地球来的老工程师,头发已经花白,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他在地球参与“火星基地”建设时,被火星风沙留下的痕迹。他手里拿着一个全息平板,平板边缘有些磨损,是之前在蓝顿考察时,不小心被磁暴干扰的设备砸到造成的。一见到米凡,李默就快步走上前,把平板递了过去,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先生,您快看看,共同体楼和维和楼的最新设计图,我们优化了好几个地方。”

米凡接过平板,指尖在上面轻轻滑动,三维模型立刻在两人之间展开。共同体楼像一根刺破云层的银色巨柱,外层覆盖着蓝晶矿锻造的装甲板,装甲板之间留有细小的缝隙,李默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光叶树的根系能从缝隙里伸出来,既美观又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每层楼的环形观景台边缘,都装着透明的“防磁暴护盾发生器”,平时是透明的,磁暴来临时会自动开启,形成一层淡蓝色的屏障。“先生,共同体楼的主体框架已经完成30%,按照您的要求,我们采用了‘蓝晶矿+碳纤维复合结构’,既能抵御蓝顿星球频繁的磁暴,又能减少对本土资源的消耗。”李默指着模型的底层,那里有几个突出的结构,“这是我们新增的‘应急避难舱’,一旦发生意外,能容纳楼里所有的人,避难舱的能源来自地下的‘地热井’,就算外面断了电,也能维持三个月的正常运转。”

李默又切换到维和楼的模型,维和楼比共同体楼稍矮一些,但更粗壮,外层装甲板的厚度是共同体楼的两倍。“维和楼的设计更侧重防御,888层的高度里,有100层是武器防御舱,配备了小型粒子炮和能量护盾。”李默指着模型上不同颜色的标记,红色标记的是底层防御舱,主要针对地面可能出现的威胁,比如野兽袭击或地质灾害;黄色标记的是中层防御舱,负责拦截空中的目标,比如失控的飞行器;蓝色标记的是高层防御舱,专门抵御来自太空的威胁,比如陨石或不明飞行器。每个防御舱里都装有“自动修复系统”,用的是蓝顿本土的“自愈苔藓”,这种苔藓在能量刺激下能快速生长,填补装甲板上的裂缝,之前他们做过测试,就算装甲板被炸开一个一米宽的洞,自愈苔藓也能在十分钟内把洞补上。

米凡点点头,手指在模型上轻轻一点,调出了建筑材料的明细单。单子上详细记录了每种材料的来源、用量和性能参数,他逐条看着,目光最后停在了“核心部件”那一栏——里面列了磁悬浮引擎、量子通讯模块、空气净化系统等,但没有“反重力核心”和“超光速通讯模块”。这两种都是他从“高阶文明知识库”里获取的核心科技,论性能,反重力核心比磁悬浮引擎强十倍,超光速通讯模块也比量子通讯快上百倍,但米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它们用在蓝顿的初期建设里。

“李工,这两种核心部件暂时不要装。”米凡的声音很平静,他把平板放回李默手里,指了指模型顶端的预留接口,“你看这个位置,原本是为反重力核心留的,但现在不能装。蓝顿星球的科技树,得让他们自己慢慢爬。我们不能把最顶尖的技术直接扔给他们,就像给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把激光枪,只会害了他们。”李默愣了一下,他之前确实觉得奇怪,为什么有更好的技术不用,但听到米凡的比喻,他立刻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是在地球的“月球基地”建设初期,当时有人提出直接从外星文明购买“月球重力调节系统”,但老院长拒绝了,说“没有自己的研发,就没有真正的掌握”。

后来他们花了五年时间,从基础的重力物理理论开始研究,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有一次甚至因为调节系统失控,导致基地里的实验设备全部飘了起来,差点砸伤研究员。但正是那些失败,让他们掌握了重力调节的核心原理,最后建成的月球基地,不仅稳定可靠,还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如果当时直接购买外星技术,恐怕到现在还得依赖别人来维护。“我明白了,先生。”李默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在平板上轻轻一点,模型顶端的“反重力引擎”图标渐渐变成了灰色,“那我们就先用传统的磁悬浮技术和量子通讯模块,等蓝顿星球的本土科学家能独立破解这些技术后,再逐步升级。”

米凡看着李默修改设计图,心里多了几分欣慰。他知道李默是个踏实的工程师,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基础。“对了,李工,”米凡突然想起一件事,“在共同体楼的地下室,留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吧,把磁悬浮技术和量子通讯的原理拆解成基础课程,让蓝顿的本土科学家和地球的工程师一起学习。”李默立刻点头:“我早就想到了,已经在设计图里留了三层楼的空间,还准备把我们之前做的实验数据和失败案例都整理出来,放在研发中心的数据库里。毕竟,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结果更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米凡满意地点点头,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工地——那里有无数的机器人和工人在忙碌,蓝晶矿被切成一块块整齐的装甲板,碳纤维被编织成坚固的框架,光叶树的幼苗被种在工地周围,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李工,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就像在给蓝顿的文明打地基?”米凡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地基打得越牢,未来的楼才能盖得越高。如果一开始就追求顶层的华丽,迟早会塌的。”李默走到米凡身边,看着窗外的工地,轻声说:“是啊,先生。就像地球的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蓝顿的文明,也需要一步步来。”

3. 大宇宙军的雏形:赵峰的筛选与使命校准

大宇宙军的组建工作,由米凡的老部下赵峰负责。赵峰曾是地球星际舰队的舰长,身高一米九,肩膀宽阔,身上带着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他的左手腕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那是在一次星际海盗围剿战中,为了保护船员留下的。接到米凡的命令后,赵峰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征兵的初步筛选。这天下午,他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来到米凡的办公室,立正站好,语气严肃:“先生,大宇宙军的初步组建情况,向您汇报。”

米凡示意赵峰坐下,接过报告翻开。报告的第一页是征兵总览:目前已经招募了5000名士兵,其中3000名是蓝顿星球的双体人,2000名是地球移民。米凡注意到,双体人的招募比例比地球移民高,他抬头看向赵峰,赵峰立刻解释:“先生,这是考虑到双体人对蓝顿星球的环境更熟悉,比如他们能在磁暴中保持更好的通讯,而且反应速度比单体人快1.5倍,适合操作精密武器。不过他们的体力不如单体人,所以我们在训练计划里加了体能训练,由地球移民中的退伍军人负责指导。”

米凡点点头,继续往下看。报告里详细记录了每个士兵的基因检测和心理评估结果,基因检测主要是排除有遗传疾病和暴力倾向的个体,心理评估则重点考察对“守护”理念的认同度。赵峰在旁边补充:“所有士兵都通过了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异常。心理评估方面,大部分人的得分都在80分以上(满分100),只有少数几个人在70-80分之间,我们已经安排了二次心理辅导。”米凡的手指在报告上滑动,突然停在了“林野”这个名字上——林野的心理评估总分是85分,属于优秀范围,但在“对权力的看法”这一项里,却只得了60分,备注栏里写着“希望通过军功获得更高的地位,认为权力是保护他人的必要条件”。

米凡把报告翻到林野的详细资料页,上面写着:林野,25岁,地球移民,父亲是地球陆军的退伍军人,从小听父亲讲述战场经历,立志参军。在征兵面试时,林野说“我要像父亲一样,用军功证明自己,等有了权力,就能更好地保护身边的人”。米凡皱了皱眉,他知道这种想法很危险——权力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把权力当成参军的唯一目标,很容易在后续的发展中迷失方向,甚至像艾买尔的刘柳那样,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这个林野,暂时调到后勤部门。”米凡把报告递给赵峰,语气坚定,“大宇宙军的核心是‘守护’,不是‘掠夺’。如果有人把军队当成获取权力的工具,迟早会出问题。我们要的是守护者,不是野心家。”

赵峰接过报告,认真地在林野的名字旁边画了一个圈,标注“调后勤,观察”。他完全理解米凡的顾虑,因为他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地球星际舰队服役时,他有一个战友叫“张昊”,和林野一样,总想着靠军功晋升。后来在一次任务中,张昊为了抢夺战功,擅自改变任务路线,导致三名队员牺牲,最后被军队开除。“我会重新筛选所有士兵的心理评估报告,确保每个加入大宇宙军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使命。”赵峰的声音里带着坚定,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大宇宙军使命:守护文明,拒绝掠夺”,这是他根据米凡的理念拟定的,准备在下次训练时,给所有士兵做专题讲解。

米凡看着赵峰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放心。赵峰不仅军事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军队的使命是什么——不是征服,不是掠夺,而是守护。“对了,赵峰,”米凡想起一件事,“在训练计划里,加一门‘文明发展史’的课程吧,重点讲艾买尔星球和阿尔法星球的案例。”赵峰立刻点头:“我已经安排了,下周开始,每周一次课,由地球的历史学家和蓝顿的 elder(双体人对长老的称呼)一起授课。艾买尔的案例我已经整理好了,准备用影像的形式展示,让士兵们更直观地看到,把权力凌驾于使命之上的后果。”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军队装备的事情。赵峰说,目前给士兵配备的都是基础的能量步枪和战术铠甲,能量步枪的威力控制在“能制服目标但不致命”的范围,战术铠甲则采用了蓝晶矿和地球复合材料,既能抵御磁暴,又能减轻重量。“重型武器比如粒子炮、导弹发射器,我们暂时没有配备,一是怕士兵掌控不了,二是不想让军队拥有过于强大的攻击性。”赵峰解释道,“我们的定位是‘防御型军队’,主要任务是保护蓝顿星球的安全,应对磁暴、陨石等自然灾害,以及可能出现的星际海盗,而不是主动发起战争。”

米凡完全同意赵峰的想法。他始终认为,军队的力量应该用在“守护”上,而不是“扩张”上。艾买尔星球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刘柳为了扩张势力,给军队配备了大量重型武器,最后那些武器却成了内战的工具,毁了整个星球。“赵峰,记住,”米凡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大宇宙军不仅是蓝顿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防火墙’。我们要防止的,不仅是外部的威胁,还有内部的野心。”赵峰站起身,立正敬礼:“请先生放心,我一定会牢记使命,绝不让蓝顿的军队,重蹈艾买尔的覆辙。”

4. 窗前的沉思:米凡的过往与蓝顿的未来

赵峰离开后,米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正在建设的共同体楼和维和楼。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高,却显得有些孤单。窗外的工地上,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搬运材料,双体人和地球移民一起讨论着施工细节,偶尔传来笑声——那是两种文明在磨合中产生的和谐声音,但米凡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知道,一个没有经历过发展史的人类文明,就像没有根的树,风一吹就会倒。蓝顿星球的双体人虽然有自己的原生文化,但在科技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地球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虽然能加快建设速度,却也可能让双体人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他给蓝顿星球预留的发展空间,不是吝啬,而是保护——就像父母不会给孩子一把锋利的刀,不是不信任孩子,而是知道孩子还没有能力掌控它。

米凡的目光飘向远方,越过工地,落在蓝顿星球的天空上。蓝顿的天空是淡蓝色的,偶尔会有白色的“云鸟”飞过——那是蓝顿本土的生物,外形像云朵,靠扇动身体周围的气流飞行。看着云鸟自由飞翔的样子,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叫“阿尔法”的星球。阿尔法星球的文明原本很温和,擅长艺术,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星际间都很有名。但后来,阿尔法星球的领导人从“高阶文明交易所”买来了“物质重组技术”——这种技术能把任何物质变成食物、工具甚至武器,不需要任何劳动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一开始,阿尔法星球的人们很高兴,他们不再需要种地、做工,每天只需要享受生活。但好景不长,物质重组技术的漏洞渐渐显现——重组出来的食物含有微量毒素,长期食用会导致身体虚弱;更严重的是,因为不需要劳动,人们逐渐失去了创造力,艺术作品变得越来越空洞,甚至出现了“为了好玩,用重组技术制造怪物”的情况。后来,物质重组技术的核心部件出现故障,整个星球的供给系统崩溃,剩下的人们为了争夺仅有的安全食物,爆发了战争。米凡去阿尔法星球的时候,看到的是遍地的废墟,饥饿的孩子蜷缩在墙角,曾经美丽的艺术殿堂变成了武器仓库,那场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希望蓝顿星球,不会重蹈阿尔法的覆辙。”米凡轻声自语,手指在窗玻璃上画着圈。他想起昨天和蓝顿的 elder 卡鲁的谈话,卡鲁是双体人中最年长的,也是最了解双体人文化的。卡鲁对他说:“米凡先生,我们知道地球的技术很先进,但我们不想只做‘使用者’,我们想做‘创造者’。双体人的祖先用石头制造工具,用韧藤编织帐篷,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我们也想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属于蓝顿的未来。”卡鲁的话让米凡很感动,也更坚定了他“科技留白”的想法。

米凡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全息电脑,调出蓝顿星球的发展规划图。规划图上,他把蓝顿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年),以基础建设为主,使用磁悬浮、量子通讯等中等技术,同时建立研发中心,培养双体人的科技人才;第二阶段(5-10年),在双体人掌握中等技术后,逐步引入反重力、超光速通讯等高等技术,进行联合研发;第三阶段(10年后),由蓝顿星球自主决定科技发展方向,大宇宙共同体只提供必要的支持,不干涉具体决策。这个规划,他修改了无数次,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节点、技术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确保既不会太慢,也不会太快。

电脑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李默发来的:“先生,研发中心的第一批学员已经确定,有50名双体人科学家和30名地球工程师,下周开始上课。”米凡回复:“好的,第一节课我去旁听。”他想亲自看看,蓝顿的科技人才是如何学习的,也想和他们聊聊,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毕竟,蓝顿的未来,不是靠他一个人规划出来的,而是靠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起建设出来的。

米凡关掉电脑,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星际文明发展史》。书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夹着很多书签,都是他在不同星球考察时做的标记。他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文明的发展,就像河流的流淌,需要有源头,有河道,有堤坝。源头是文明的根基,河道是发展的方向,堤坝是防止泛滥的约束。没有源头,河流会干涸;没有河道,河流会泛滥;没有堤坝,河流会冲毁一切。”这段话,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在蓝顿星球实践的核心理念。

他合上书,再次看向窗外。夕阳西下,蓝顿的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光叶树的叶片发出的蓝光和夕阳的红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工地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收拾工具,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远处传来了双体人特有的歌声——那是一首关于“家园”的歌,旋律悠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米凡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蓝顿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明发展之路,不会重蹈艾买尔和阿尔法的覆辙。

5. 研发中心的第一课:疑问与答案的碰撞

一周后,共同体楼地下室的研发中心迎来了第一节课。研发中心的空间很大,分成了理论区和实验区,理论区摆放着环形的桌椅,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台;实验区则放着各种基础实验设备,比如磁悬浮原理演示仪、量子通讯模拟器等,设备上都贴着详细的操作说明,既有地球的通用文字,也有蓝顿双体人的象形文字。

上课前半小时,学员们就陆续到了。50名双体人科学家和30名地球工程师混坐在一起,虽然语言还没完全通,但大家都在努力用手势和简单的词汇交流。双体人科学家卡娅是第一次见到地球的实验设备,她的两个头凑在磁悬浮原理演示仪前,左边的头好奇地问:“这个……能让东西……飘起来?”右边的头则在笔记本上画着演示仪的结构,时不时抬头看看。坐在她旁边的地球工程师王磊,连忙点头,拿起一个小金属球放在演示仪上,按下开关,金属球立刻飘了起来。卡娅的两个头同时发出“哇”的惊叹,左边的头伸手想去碰金属球,右边的头连忙拉住她:“小心……按说明……不能碰。”

米凡和李默提前十分钟到了研发中心,看到学员们热烈交流的场景,米凡的心里很欣慰。李默走到他身边,小声说:“先生,这些双体人科学家都很聪明,之前我们给他们讲基础物理理论,他们很快就能理解,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米凡点点头,目光落在卡娅身上——卡娅是蓝顿双体人中最年轻的科学家,也是卡鲁 elder 推荐的,她在双体人的“矿物研究”领域很有天赋,曾经发现过星纹石的温度调节特性。

上课铃响了,李默走上讲台,全息投影台亮起,显示出“磁悬浮技术基础”的标题。“欢迎大家来参加研发中心的第一节课,”李默的声音通过翻译器转换成双体人的语言,“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磁悬浮技术,这是蓝顿目前正在使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未来进阶到反重力技术的基础。”他先在投影台上展示了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动画:两个带有相反磁极的磁铁,因为排斥力而相互悬浮,中间没有任何接触。“简单来说,磁悬浮技术就是利用磁铁的排斥力,让物体摆脱重力的影响,实现悬浮。”

李默讲完原理,就开始演示实验。他拿出一个磁悬浮轨道和一辆小模型车,把模型车放在轨道上,接通电源,模型车立刻沿着轨道匀速行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大家看,这辆车没有轮子,完全靠磁力推动,速度快,噪音小,还不会产生磨损。”李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我们在共同体楼和维和楼的电梯里,用的就是这种技术,大家平时上下楼的时候,可以注意感受一下。”

演示结束后,李默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第一个举手的是卡娅,她的两个头同时看向李默,左边的头问:“李工,磁悬浮……需要很多能量吗?蓝顿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地热,够不够用?”右边的头补充道:“如果……磁暴来了,磁力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李默赞许地点点头,解释道:“磁悬浮技术的能量消耗确实比传统的电梯技术高,但我们用的是‘高效能量转换系统’,能把太阳能和地热的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足够支撑目前的需求。至于磁暴,我们在磁悬浮设备里加了‘抗磁暴线圈’,磁暴来临时,线圈会自动产生反向磁场,抵消磁暴的影响,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卡娅的两个头同时点头,右边的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接着,地球工程师张远举手提问:“李工,我们现在用的磁悬浮技术,和反重力技术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反重力技术?”这个问题正好是米凡之前强调过的,李默看了米凡一眼,然后解释道:“磁悬浮技术是靠磁场的排斥力实现悬浮,需要有轨道或固定的磁场源;而反重力技术是直接改变物体的重力场,不需要任何支撑,理论上可以让物体在任何地方悬浮。但反重力技术需要‘引力子调控’的知识,而我们目前对引力子的了解还很有限,就像一个刚学会加减法的孩子,还没能力学微积分一样。如果直接用反重力技术,一旦出现故障,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修复,后果会很严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远明白了,他点点头说:“我之前在地球的时候,听说过阿尔法星球的事情,他们就是直接用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技术,最后出了大问题。”李默赞同地说:“没错,阿尔法星球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我们现在学习磁悬浮技术,不仅是为了使用它,更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物理原理,为未来学习反重力技术打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