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生物铸穹录(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1. 星穹之命:密会传任
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誓仪式刚落下帷幕,星穹议事厅的穹顶还残留着全息投影的淡蓝余晕。米凡站在议事厅中央的“命运之台”前,指尖轻轻划过台面上镌刻的三大星域星图——那是他耗费十年心血,推动百余个星球达成共识的见证。此刻,他的眉宇间没有庆功的松弛,只有一丝紧迫的凝重。
他抬手激活腕间的“星讯仪”,屏幕上弹出一个加密通讯请求,接收方的头像,是一个戴着银边眼镜、眼神锐利的青年——都凡,他一手提拔的核心助手,也是整个共同体中少数精通“生物建筑融合技术”的专家。
“立刻到我的私人书房来,有要事。”米凡的声音透过星讯仪传来,没有多余的寒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他清楚,接下来的任务,唯有都凡能扛住;而都凡也明白,米凡这般急切的召唤,必然关乎共同体的未来根基。
十分钟后,都凡出现在书房门口。书房的墙壁由透明的“星晶玻璃”打造,窗外是蓝顿星球特有的橙红色天空,淡紫色的地表上,零星分布着尚未完工的临时据点。米凡坐在书桌后,面前摊开一张全息蓝图,见都凡进来,便起身将他引到蓝图前。
蓝图上,三个核心建筑的轮廓隐约可见: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一片规整的营区,还有一座形似花瓣的设施。米凡指着蓝图,语气郑重:“达尔文小总统刚签署命令,要在蓝顿星球建共同体的核心枢纽,这个任务,我交给你。”
都凡的目光落在蓝图上,瞳孔微微收缩。他知道蓝顿星球的意义——这里是银河星域、安德洛星域、奥克斯星域的交汇点,十年前还是三方冲突的“缓冲带”,如今要建成共同体总部,其象征意义与实际价值,都重若千钧。
“时间只有一个月。”米凡补充道,指尖在蓝图上点出“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标识,“用这个,完成三项工程:888层高的总部大楼、能容纳十万大宇宙军的军营,还有配套的能源站和通讯塔。”
都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俯身盯着“创生-III型”的参数。这款打印机是半年前才下线的最新设备,他曾参与过调试,知道它的优势——能将生物活性材料与金属合金在分子层面融合,让建筑既有金属的坚固,又有生物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优势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此庞大的工程,哪怕是小型生物打印建筑,也需要两个月,更别说888层的大楼。
“我明白难度。”米凡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递过一份数据报告,“这是蓝顿星球的地质勘测数据,还有‘创生-III型’的极限效能测试结果。你需要的技术支持,共同体的所有实验室都会配合,我只要一个结果:三十天后,核心枢纽必须具备初步运转能力。”
都凡接过报告,指尖触到报告封面上的“星穹计划”四个字,一股热流从心底升起。他抬头看向米凡,眼神从最初的凝重转为坚定:“保证完成任务。”没有多余的话,却像一颗钉子,稳稳钉在了这一刻的时光里。
2. 破壁之思:机与材的博弈
都凡离开米凡的书房后,第一时间回到了自己的“生物建筑实验室”。实验室的中央,停放着一台缩小版的“创生-III型”打印机,机身呈银灰色,顶端的“生物喷头”还残留着上次测试时的淡绿色材料痕迹——那是“星藻蛋白合金”,生物打印的核心原料。
他坐在控制台前,调出“创生-III型”的运行日志。日志显示,设备最大的打印高度是500层,且是单一结构的建筑;而888层的总部大楼,不仅高度超标,还要融入复杂的内部结构,比如议会厅、信息中心、应急避难所,这对打印机的“分层精度”和“材料供给速度”都是极大的考验。
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的“抗极限性”。蓝顿星球的环境特殊:白天,恒星“蓝炬星”会释放高强度的β射线,传统金属建筑在这种射线照射下,三个月就会出现结构老化;夜晚,地表温度会骤降到-80℃,普通生物材料会失去活性,自我修复功能也会失效。
都凡打开材料数据库,筛选出十几种可能适用的原料。他先调出“星藻蛋白”的参数——这种从蓝顿星球本土星藻中提取的蛋白,天生具备抗低温能力,但抗辐射性不足;再看“钛晶合金”,抗辐射性极强,却没有自我修复能力,且重量太大,888层的大楼若用纯钛晶,地基根本无法承受。
“必须让两者融合。”都凡喃喃自语,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击,模拟星藻蛋白与钛晶合金的分子结合过程。屏幕上,两种材料的分子链在高频震荡下逐渐靠近,却在接触的瞬间弹开——星藻蛋白的有机分子与钛晶的无机分子,存在天然的“排斥壁垒”。
他想起实验室的材料学家林溪,之前她曾研究过“分子桥接剂”,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都凡立刻拨通林溪的星讯,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个扎着马尾、穿着白大褂的女孩,她的身后,是一排排装满试剂的试管架。
“林溪,帮我查一下‘蓝晶微粒’的实验数据。”都凡直接开口,“我想试试用它做星藻蛋白和钛晶合金的桥接剂。”林溪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要搞总部大楼的材料?蓝晶微粒上次测试,确实能让有机和无机分子形成稳定的氢键,我这就把数据发你。”
五分钟后,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传到都凡的控制台。报告显示,在星藻蛋白中加入0.3%的蓝晶微粒,再与钛晶合金粉末混合,经过“创生-III型”的“生物熔炼”工艺,就能形成兼具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的“蓝晶星藻合金”。都凡看着模拟结果,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一些——材料的难题,算是有了方向。
3. 金龟雏形:推演中的攻防
解决了材料的核心问题,都凡将重心转向总部大楼的造型设计。他知道,888层的高度,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兼顾结构稳定、辐射防护、功能布局三大核心需求。传统的直线型大楼,在蓝顿星球的强风与射线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顶端震荡”,甚至被β射线穿透中层结构。
“得找一个天然具备‘防御与稳定’属性的生物造型。”都凡打开生物数据库,筛选蓝顿星球本土的生物样本。他先看了“飞翼兽”的翅膀结构——流线型不错,但承重能力不足;又看了“地甲兽”的外壳——坚固有余,却过于厚重,不利于高层设计。
直到第三天凌晨,他的目光停留在“星金龟”的样本上。这种生活在蓝顿星球赤道附近的生物,外壳呈流线型,表面有细密的凸起纹路,能将β射线折射出去;外壳的分层结构,像一层层叠加的盾牌,既轻便又坚固;更重要的是,星金龟的腹部有“中空腔体”,正好可以借鉴为大楼的内部楼层,而背部的“甲壳弧度”,能减少强风对大楼的冲击力。
“就是它了。”都凡立刻启动“结构模拟系统”,开始绘制金龟造型的三维蓝图。第一天,他重点设计大楼的“整体轮廓”:底部直径1200米,顶部直径300米,888层分为三个区域——1-200层是能源与后勤区,201-600层是办公与议会区,601-888层是信息与应急区,每个区域之间用“生物缓冲层”隔开,避免一处受损影响整体。
第二天,他专注于“细节优化”。比如金龟外壳的“凸起纹路”,他将其设计为“螺旋式信号通道”,既能折射射线,又能作为通讯线路的载体;外壳的生物打印层叠顺序,确定为“蓝晶星藻合金层+自我修复因子层+隔热层”,每层厚度0.5米,交替打印,确保每层都具备完整的防护能力。
第三天下午,模拟测试正式开始。系统模拟蓝顿星球的极端环境:β射线强度提升到日常的3倍,强风速度达到18级,地表温度骤降-90℃。屏幕上,金龟造型的大楼稳稳矗立,外壳的纹路将大部分射线折射到空中,少数穿透的射线也被隔热层吸收;强风撞击大楼时,流线型外壳让气流沿着弧度滑走,大楼顶端的震荡幅度仅为0.3米,远低于安全阈值;低温环境下,蓝晶星藻合金没有出现硬化,自我修复因子仍能正常活性。
“成功了!”都凡忍不住握紧拳头。但他没有放松——模拟只是第一步,实际打印中,还会遇到更多问题。比如,金龟大楼的“头部”是信息中心,需要安装大型全息投影设备,这部分的生物打印精度必须达到0.01毫米,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还需要调试设备参数。
他立刻联系打印机工程师赵磊,让他优化“创生-III型”的喷头精度。赵磊在电话里有些犯难:“精度提升10倍,材料的流速就要降低,打印速度会变慢30%,会不会影响工期?”都凡沉默了几秒,回答:“工期可以调整,但精度不能降——信息中心的设备一旦安装错位,整个共同体的通讯都会受影响。”赵磊最终同意,承诺在三天内完成设备调试。
4. 辅筑蓝图:能营之谋
总部大楼的设计有了眉目,都凡开始规划能源站、军营与通讯塔的蓝图。这三项设施看似是“辅助”,却直接决定了核心枢纽的运转效率——能源站是“心脏”,军营是“守护者”,通讯塔是“神经”,缺一不可。
能源站的选址,他定在金龟大楼的西侧1公里处。蓝顿星球的“蓝炬星”恒星,其光谱以蓝紫色为主,传统的硅基光伏板在这里的发电效率只有20%,而生物光伏材料“光藻膜”,能吸收蓝紫色光谱,效率可达65%。所以,能源站的主体设计为“生物光伏阵列”,形状像一朵展开的“星花”,每片“花瓣”都是一块光藻膜,中心是生物储能电池。
都凡调出能源需求数据:总部大楼每天需要1200万度电,军营需要800万度,通讯塔需要200万度,合计2200万度。他计算了光藻膜的面积——每平方米每天能发电15度,所以需要15万平方米的光藻膜阵列,分成10个“花瓣”,每个花瓣1.5万平方米,这样即使其中一个花瓣受损,其他花瓣也能维持80%的供电。
军营的设计则要兼顾“快速成型”与“机动性”。大宇宙军有十万兵力,传统军营需要划分宿舍、训练场、装备库等区域,建设周期长;都凡决定采用“模块化生物打印”,将军营分为100个“营区模块”,每个模块能容纳1000人,包含宿舍、食堂、小型训练场,模块之间用生物通道连接,可随时拆卸重组。
他还考虑到军队的应急需求:每个模块的墙壁都植入了“应急武器接口”,一旦遭遇袭击,能快速激活生物合金防御盾;模块底部装有“生物驱动轮”,在需要转移时,可通过打印机临时打印驱动系统,让模块变成移动营堡。为了配合打印速度,军营的材料选用简化版的“蓝晶星藻合金”,去掉部分抗辐射层,只保留基础的防护与自我修复功能——毕竟军营主要在地下和低空,受射线影响较小。
通讯塔的设计,最关键的是“信号覆盖”。蓝顿星球的大气层有一层“电离层屏障”,会干扰常规电磁波,所以通讯塔不能用传统的信号发射方式。都凡想到了金龟大楼的“头部触角”——他决定将通讯塔与金龟大楼融合,在金龟的两根“触角”里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触角高度延伸到大气层外,直接避开电离层屏障。
触角的材料用“轻质星藻合金”,内部中空,装入“生物信号放大因子”,能将信号强度提升10倍,覆盖整个蓝顿星球及周边3光年的区域。为了防止触角被陨石撞击,都凡还在触角表面设计了“自动规避系统”,通过星雷达监测陨石轨迹,提前调整触角角度,或激活表面的生物缓冲层。
当这三项辅筑设施的蓝图初步完成时,窗外的橙红色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都凡看了一眼腕上的星讯仪——距离任务开始已经过去了7天,设计阶段完成了50%,接下来,就是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的关键期。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给自己冲了一杯“星藻营养液”,又坐回控制台前——他知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进入加速阶段。
5. 材备之役:星藻的淬炼
设计蓝图基本敲定后,都凡将工作重心转向材料准备。核心材料“蓝晶星藻合金”,需要两种关键原料:蓝顿星球本土的星藻,以及从奥克斯星域进口的蓝晶微粒。而星藻的提取与加工,是整个材料准备中最耗时的环节——因为要保证星藻蛋白的活性,必须在采集后48小时内完成提炼。
都凡亲自带队前往蓝顿星球的“星藻湖”——这是星球上最大的星藻栖息地,湖水呈淡绿色,水下三米处,密密麻麻的星藻像绿色的绸缎般漂浮着。采集团队穿着“生物防护服”,手持“负压采集器”,小心翼翼地将星藻吸入容器中——星藻的细胞壁很薄,一旦受力过大,就会破裂,导致蛋白流失。
“采集速度不能快,每小时最多采集500公斤。”都凡对采集队长李锐说,“我们需要100吨星藻,按这个速度,至少需要200小时,也就是8天多。”李锐皱了皱眉:“时间太紧了,能不能加派人手?”都凡摇头:“星藻湖的生态很脆弱,一次采集太多会破坏平衡,只能按这个速度来——我们可以分三个区域采集,轮换进行,保证星藻的再生。”
采集到的星藻,第一时间被送往实验室的“蛋白提炼车间”。林溪已经带领团队做好了准备:车间里,十台“离心提炼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能将星藻中的蛋白与水分分离。林溪向都凡展示了提炼流程:先将星藻放入提炼机,在37℃的恒温下搅拌30分钟,破坏细胞壁;然后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出星藻蛋白原液;最后加入0.1%的“活性稳定剂”,防止蛋白失活。
“每100公斤星藻,只能提炼出15公斤蛋白原液。”林溪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100吨星藻,最终能得到15吨原液,刚好够打印总部大楼的外壳。”都凡点点头,又问:“蓝晶微粒的到货情况怎么样?”林溪调出物流信息:“从奥克斯星域发来的3吨蓝晶微粒,已经在途中,预计3天后到达。”
就在这时,提炼车间的警报突然响了——一台离心提炼机的转速异常,降到了6000转/分钟。林溪立刻跑过去检查,发现是机器的“生物轴承”磨损了。“生物轴承是特制的,需要用星藻蛋白润滑,现在磨损了,临时找不到替换件。”林溪的语气有些焦急,“这台机器每天能提炼1吨原液,停一天,就少1吨,会影响后续进度。”
都凡蹲在机器旁,看着磨损的轴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不是有星藻蛋白原液吗?能不能用原液混合少量钛晶粉末,临时制作一个轴承?”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可以试试!星藻蛋白有粘性,钛晶粉末能增加硬度,混合后用3D打印机快速成型,应该能应急。”
两人立刻行动:林溪调配蛋白与钛晶的比例,都凡操作小型3D打印机。半小时后,一个临时轴承被打印出来,安装到机器上。启动测试——转速逐渐回升到8000转/分钟,运行稳定。“太好了!”林溪松了口气。都凡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后每天都要检查设备,不能再出这种问题了。”
接下来的8天,采集与提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最后一批星藻蛋白原液送入仓库时,蓝晶微粒也刚好到货。都凡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材料,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材料准备完成,下一步,就是“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最终调试,以及核心枢纽的正式打印。
6. 机调试锋:创生的校准
材料准备就绪后,都凡带领团队来到蓝顿星球的“生物打印基地”。基地中央,三台“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并排矗立,机身高度50米,顶端的“复合喷头”能同时喷出三种材料:生物活性材料、金属合金、自我修复因子。这三台打印机,将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的打印,通讯塔则由总部大楼的打印机顺带完成——因为通讯塔的触角要与金龟大楼连接,一体化打印能减少衔接误差。
打印机调试的第一个重点,是“喷头精度”。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需要0.01毫米的精度,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工程师赵磊带领团队拆解喷头,更换了“纳米级喷嘴”,并调整了材料的流速——将星藻蛋白合金的流速从每秒10毫升降到每秒3毫升,确保材料能精准堆积。
“现在测试喷头的定位精度。”赵磊启动调试程序,喷头开始在虚拟坐标系中移动,在一块金属板上打印出一个直径1毫米的圆点。都凡用“纳米测量仪”检测圆点的直径——0.998毫米,误差仅0.002毫米,符合要求。“很好。”都凡点头,“再测试分层打印的层厚精度,总部大楼的外壳需要每层0.5米,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误差不能超过0.05米。”
赵磊调整程序,喷头开始分层打印一块1米高的样品。打印完成后,都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层的厚度——第一层0.502米,第二层0.498米,第三层0.501米,误差都在0.005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精度没问题了。”赵磊松了口气,“接下来测试材料的融合效果,看看蓝晶星藻合金的性能是否达标。”
团队取来少量星藻蛋白原液、蓝晶微粒和钛晶粉末,送入打印机的“生物熔炼舱”。熔炼舱内的温度升至500℃,三种材料在高频震荡下融合,形成淡蓝色的合金液体,再由喷头打印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样品。林溪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测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