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蓝顿星穹(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1. 星穹坐标:蓝顿星球的宇宙定位
在浩瀚宇宙的坐标网格中,蓝顿星球的精准定位是“蟹状星云残余带-Ω72象限-3.14光年坐标点”——这个坐标由地球星际观测站的“天眼-9号”射电望远镜耗时三年锁定,是人类在“柯伊伯带外文明探索计划”中标记的第108颗潜在合作星球。
它如同一颗被淡紫色星云包裹的蓝宝石,星云的絮状物质富含“星尘冰晶”,在蓝顿星球恒星“洛塔”的辐射下,呈现出从浅紫到深靛的渐变色,每当恒星风掠过,这些冰晶就会在大气层外摩擦出转瞬即逝的荧光轨迹,像有人在宇宙中撒下了一把碎钻。
这颗星球静静地悬浮在未知星域的边缘,距离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约230万光年,是人类目前探索到的“三级恒星文明”中生态与科技平衡最完美的星球之一。根据星际文明等级划分标准,三级文明意味着具备跨恒星系航行能力、掌握可控核聚变能源,且文明存续超过5000年——蓝顿星球不仅达标,其“生态科技共生”模式更被星际观测联盟评为“银河系外文明样板”。
2. 选址背后:米凡的文明考量
这里,将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总部的拟选址地——这个决定被米凡写进《跨宇宙文明合作白皮书》的第37章,是他耗费十年心血推动的“星穹计划”的核心环节。
这个决定并非米凡一时兴起,而是他跨越了三个平行宇宙后,经过无数次数据比对得出的结论。他的“时空穿梭仪”记录了172次文明兴衰案例,每一次失败都成为选址蓝顿星球的重要依据。
在“阿尔法-2宇宙”中,他曾目睹人类文明因未能找到合适的星际据点,最终被“暗物质虫族”吞噬——当时人类退守的“火星三号基地”因能源不足,防御护盾在虫族的“暗物质冲击波”下坚持了仅72小时;在“贝塔-5宇宙”,人类虽建立了星际联盟,却因选址星球的能源枯竭,联盟最终分崩离析,各成员国为争夺最后一块“反物质矿石”爆发内战,曾经的星际合作蓝图化为灰烬。
蓝顿星球的出现,像是命运馈赠的“宇宙灯塔”——它拥有稳定的黄矮星“洛塔”作为能量来源,其恒星活动周期长达100亿年,能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能源输出;地壳下蕴藏着能转化为“反物质能源”的“星核晶体”,已探明储量足够两个文明使用千年;更重要的是,蓝顿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相近,其科技树在“能源利用”“生态保护”“星际防御”三大领域与人类高度互补,既具备合作的技术基础,又不会因文明层级差距过大而产生“技术殖民”的误解。
3. 会面准备:放下姿态的战略
为了让这份宏伟蓝图落地,米凡决定放下“星际开拓者”的姿态——这个曾被《星际时报》评为“人类文明最伟大领航者”的男人,在出发前特意将胸前的“星际开拓勋章”换成了朴素的棉质衬衫,只为拉近与蓝顿文明的距离。
他曾在地球的星际史上留下过无数传奇——2075年带领团队突破“虫洞跃迁技术”,将星际航行时间从十年缩短至三个月;2082年建立火星永久基地“新家园一号”,解决了人类在火星的重力适应问题;2090年指挥“ asteroid - X防御计划”,用“引力牵引器”将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偏离地球轨道,避免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但这一次,他选择以一名普通外星客人的身份,前往蓝顿星球的皇宫拜见拉拉木皇帝。他甚至拒绝了地球联合政府提供的“星际仪仗队”,只带了一支科研与战略骨干团队,用他的话说:“合作的基础是尊重,不是威慑。”
他通过之前发射的“先锋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得知,拉拉木皇帝虽有开放的文明交流理念,却对“外来文明的威慑性展示”极为警惕——百年前,蓝顿星球的卫星文明“洛星”就是因遭遇侵略性文明“卡拉克帝国”的武力压迫而覆灭,当时卡拉克帝国的巨型战舰遮蔽了洛星的天空,仅用三天就摧毁了洛星的文明火种,这份记忆被刻在蓝顿皇宫的“耻辱墙”上,至今仍是蓝顿皇室的禁忌。
4. 团队集结:727名骨干的使命
他没有选择声势浩大的星际舰队护航,而是带领着一支核心团队——这支团队被称为“星穹先遣队”,是从地球78亿人口中筛选出的精英,每个人都在各自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团队的核心成员中,王平米是米凡的首席战略助手,曾参与地球“星际防御系统”的顶层设计,在“ asteroid - X防御计划”中,正是他提出的“引力牵引器多点布局方案”让防御成功率提升至98%,擅长在复杂的外交场景中把控分寸;达赖是顶尖的生物学家,手里总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生物探测仪”,这款仪器是他自主研发的“生命Guard - Ⅲ型”,能在0.3秒内分析出未知星球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并判断其对人类的危害性;舒美丽是地质学家,她的数据库里存储着宇宙中上千颗星球的地质样本,蓝顿星球的“星核晶体”正是她在分析探测器传回的百万组数据时,从“钙化水晶岩”的伴生矿物中发现的,当时这个发现直接让蓝顿星球的评估等级从“潜在合作星球”提升为“优先合作星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社是共同体委员会的秘书长,负责统筹所有成员的行程与沟通,他曾主导过“地球-火星联合会议”的筹备工作,对跨星球事务的协调经验丰富;都凡和都督是双胞胎工程师,两人配合默契,在2089年“木星空间站危机”中,他们仅用45分钟就修复了被陨石撞击的“聚变反应堆冷却系统”,创造了极端环境下的维修奇迹;苗苗是医疗官,她的医疗箱里装着“基因适配疫苗”,这款疫苗能根据不同星球的微生物环境快速调整配方,在2091年“金星科考队感染事件”中,正是她的疫苗拯救了32名科考队员的生命;狗头蓝德是安保队长,曾是星际佣兵联盟的“五星佣兵”,一手“粒子护盾”技术能在危机时刻护住整个团队,他在“星际海盗围剿战”中,曾用单人粒子护盾抵挡了海盗的“等离子炮”攻击,为援军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
5. 国际骨干:多元文明的协作
除了核心成员,团队中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特研科员——他们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性的体现,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带着独特的技术与文化,共同构成了这支团队的“文明拼图”。
英国籍的爱丽丝是语言学家,不仅精通英语、汉语、法语等12种地球语言,还能通过“文明语言溯源算法”快速掌握外星语言的逻辑,她曾在“土星环外星信号破译事件”中,仅用一周就解读了来自“泰坦文明”的通讯密码;吉尔吉斯坦籍的阿黛尔度是能源专家,地球目前最先进的“反物质引擎”——“湮灭-Ⅴ型”的核心“磁约束装置”就是他研发的,这款引擎的能源转化率比上一代提升了40%;加拿大籍的约瑟夫是通讯专家,曾在火星基地创造过“跨2亿公里无延迟通讯”的纪录,他研发的“量子纠缠通讯器”能突破宇宙射线的干扰,确保星际通讯的稳定性;丹麦籍的安达额是生态学家,擅长分析星球的生态链结构,判断人类文明与外星生态的兼容度,他曾主导“月球生态圈建设项目”,成功在月球建立了可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再加上其余723名特研科员——他们中有材料学家(负责研发适应蓝顿星球环境的建筑材料)、天文学家(监测蓝顿星球的恒星活动)、外交专员(学习蓝顿星球的外交礼仪)、甚至还有负责记录文明交流的“星际史官”(用“时空影像记录仪”记录会面的每一个细节),共计727名科研与战略骨干,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明在星际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档案都被存储在地球联合政府的“星际人才库”中,等级为“SSS级”。
更重要的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委员会的所有成员代表也在其中,他们来自地球193个主权国家,带着各自国家对“星际合作”的期待——中国代表带来了“一带一路星际版”的合作构想,美国代表带来了“星际科技共享基金”的方案,非洲联盟代表则希望能在蓝顿星球建立“星际农业合作基地”,共同踏上这次决定人类文明未来的旅程。
6. “地鹰”秘辛:隐形飞行器的科技内核
众人登上了“地鹰”隐形飞行器——这款飞行器是地球“星际载具研发中心”耗时五年打造的王牌产品,编号为“SD - 001”,是目前人类最先进的星际穿梭工具之一。
这是地球人类最新研发的“第六代星际穿梭载具”,总长89米,宽23米,分为驾驶舱、数据舱、成员舱、装备舱四个核心区域。驾驶舱采用“360度全息视野”设计,驾驶员能实时观察周围宇宙环境;数据舱配备了“量子计算机-天河X型”,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的18次方次,能同时处理上万组星际数据;成员舱内设置了750个舒适座椅,每个座椅都配备了“生命维持系统”和“紧急逃生舱”;装备舱则存放着各类科研设备和应急物资,最大承载重量达500吨。
飞行器的外壳覆盖着“碳基-硅基复合纳米涂层”,这种涂层由“石墨烯”和“硅纳米线”组成,能吸收99.8%的宇宙辐射与探测波——哪怕是蓝顿星球最先进的“量子雷达”(探测范围达10光年,能捕捉到0.1纳米的信号波动),也无法捕捉到它的信号,如同融入黑暗的幽灵。涂层表面还分布着无数“微型吸波孔”,能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避免被红外探测仪发现。
它的动力系统采用“反物质-聚变双引擎”,反物质引擎负责星际跃迁,聚变引擎负责常规飞行,飞行时不会产生引力波,穿梭在大气层中时,甚至不会惊扰下方的飞禽;内部的“人工重力系统”通过“磁场模拟重力场”,能精确模拟地球重力(9.8N/kg),让成员们不会因失重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问题;舱壁上的“能量缓冲层”由“液态金属”和“高分子聚合物”组成,能抵御直径10米以内陨石的撞击与强度为5级的星际风暴,确保飞行安全。
在出发前,都凡和都督花了72小时对飞行器进行全面检修,他们穿着“纳米维修服”,钻进狭窄的引擎舱,用“分子级焊接枪”修复了引擎的“等离子导管”磨损处,甚至替换了引擎的核心部件“反物质储存罐”,只为确保这次跨光年飞行万无一失。检修结束后,两人的维修报告上写着:“SD - 001各项参数正常,故障率低于0.001%。”
7. 舱内氛围:庄重下的细节筹备
飞行器的内部舱室里,气氛既庄重又带着一丝期待——舱内的灯光调至了柔和的暖黄色,空气中弥漫着苗苗准备的“舒缓精油”(由薰衣草和星叶提取物混合制成),能缓解成员们的紧张情绪。
成员们没有随意走动,而是按照各自的职责在指定区域忙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未知文明的好奇,也有着对合作成功的渴望。有的科员在反复背诵蓝顿星球的礼仪规范,有的在检查自己的科研设备,还有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即将与蓝顿方面交流的问题。
舒美丽正对着面前的全息屏幕——这是一块“柔性全息显示屏”,能弯曲成任意形状,分辨率达到8K,画面清晰得能看清蓝顿星球地表的一粒沙子。
屏幕上投射出蓝顿星球的三维地质模型,红色的线条标注着地壳板块的边界,绿色的区域则是人口密集区,皇宫所在的拜东地区被单独放大,用黄色光点标注出关键建筑的位置(包括皇宫正殿、迎宾厅、议事厅等)。模型还能模拟不同地质活动下的地表变化,让舒美丽直观地观察拜东地区的地质稳定性。
她的指尖在半空中的虚拟键盘上快速滑动,每一次点击都能调出更细致的数据——比如拜东地区的土壤密度(1.8g/cm3,适合建造超大型建筑)、皇宫下方的岩层结构(主要由“钙化水晶岩”构成,抗压强度是地球钢铁的10倍)、地下水资源分布(有三条地下河经过拜东地区,水质符合人类饮用标准)。这些数据都是她通过探测器传回的“地质钻探样本”分析得出的,准确度高达99.9%。
这是她第三次核对这些数据,确保没有任何误差。第一次核对是在地球出发前,第二次是在星际跃迁间隙,现在距离抵达蓝顿星球仅剩半小时,她要做最后一次确认。
毕竟,共同体总部的建设需要依托稳定的地质环境,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影响后续的规划——比如如果地质数据有误,总部的地基可能无法承受建筑重量,甚至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这是舒美丽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8. 生态担忧:达赖与苗苗的协作
舒美丽核对数据时,达赖走到了她身边,手里的“生物探测仪”屏幕上跳动着绿色的数值——屏幕分为三个区域,左边显示微生物种类,中间显示浓度,右边显示危害性评估,此时屏幕上显示拜东地区共有237种微生物,其中235种为无害,2种为低风险。
“拜东地区的微生物浓度比预期低12%,大部分是厌氧型细菌,对人类无害。”达赖的声音很沉稳,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代表螺旋菌的浓度变化),“但我发现了一种‘螺旋菌’,编号为BL - 001,虽然不会引发疾病,却可能让人类出现轻微的皮肤瘙痒,瘙痒率约为15%,需要提前预防。”他还补充道,这种螺旋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皇宫的花园区域浓度可能会更高。
苗苗恰好路过,听到两人的对话后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银色的小盒子——这个盒子是用“医用钛合金”制作的,防水防摔,内部有恒温装置,能保持喷雾的活性。
“我已经准备好了‘抗敏喷雾’,成分是地球的‘薄荷醇’与蓝顿星球的‘星叶提取物’,刚才通过探测器分析过,能有效抑制这种螺旋菌的活性,抑制率达98%。”苗苗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排列着727支迷你喷雾,每支喷雾容量为10ml,足够使用三次,“待会儿下飞行器前,会让每个人都喷一次,重点喷洒手腕、颈部等暴露部位,确保不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她还特意在喷雾瓶上贴了蓝顿语的使用说明,避免科员们误用。
舒美丽点了点头,又调出拜东地区的地质活动数据:“对了,这里有个小问题——拜东地区每年会有三次轻微的地壳震动,震级大概在2级左右,虽然不会破坏建筑,但可能会影响总部的精密仪器,后续需要设计防震装置。”
达赖和苗苗都记下了这个细节,决定待会儿在会面时,委婉地向蓝顿方面确认地质活动的具体时间,以便后续调整规划。
9. 通讯调试:约瑟夫与爱丽丝的配合
另一边,约瑟夫正蹲在通讯设备旁,手里拿着一个“语言转换器”,机身的屏幕上闪烁着蓝顿语的字符。
这个转换器是他和爱丽丝共同研发的,能将人类语言实时转化为蓝顿语,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按下转换器的测试键,机器里传出清晰的蓝顿语:“您好,我们是来自地球的人类文明,希望与蓝顿星球建立合作关系。”
爱丽丝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蓝顿语词典”——这是她根据探测器传回的蓝顿星球广播信号,花费三个月整理出来的。
“刚才测试时,‘合作关系’这个词的发音有点偏差,蓝顿语里‘合作’的重音应该在第二个音节,不是第一个。”爱丽丝指着词典上的音标,“如果发音错了,可能会让对方误解我们的意图,毕竟在蓝顿语里,重音位置不同,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
约瑟夫立刻调整了转换器的参数,再次测试时,发音变得准确无误。
他抬头看向米凡的方向,眼神里满是信任:“米凡博士,您放心,通讯设备已经调试好了,绝对不会出现沟通障碍。”
米凡朝他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目光依旧停留在舷窗外——飞行器已经进入蓝顿星球的大气层,下方的地表正逐渐清晰。
10. 地表俯瞰:蓝顿星球的生态奇观
米凡站在驾驶舱旁,透过舷窗眺望下方的蓝顿星球地表。
成片的绿色植被覆盖着大陆,这些植被并非地球常见的树木形态,而是一种“螺旋状飞叶树”——树干是银白色的,叶片呈螺旋状向上生长,叶片的表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能随着星球自转方向转动,最大程度吸收恒星的能量。
飞叶树的间隙里,偶尔能看到蓝色的“星花”,花瓣展开时像星星一样,会释放出淡淡的香气,探测器分析过,这种香气有舒缓神经的作用,很适合作为总部的绿化植物。
中太洋的蓝色海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海水的颜色比地球的海洋更深,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星核晶体”碎屑,这些碎屑在阳光下会折射出蓝色的光芒,让整片海洋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
海面上偶尔会出现“星鱼”——这种鱼的身体长达10米,体表覆盖着发光的鳞片,成群结队游动时,会在海面上组成彩色的光带,远远看去,像是海洋里的星河。
而位于大耳洲拜东的皇宫,如同一座巨大的白色堡垒,在建筑群中格外显眼。
11. 皇宫细节:蓝顿文明的技术体现
这座皇宫的主体材质是“钙化水晶”,这种水晶是蓝顿星球特有的矿物,在阳光下会折射出七彩光芒,远远看去,整座皇宫像是笼罩在一层彩虹光晕中。
皇宫的高度约有120米,共有18层,每层都有环形的走廊,走廊的栏杆上雕刻着蓝顿星球的文明符号——有恒星的图案,有飞船的图案,还有代表和平的“双星交辉”图案。
皇宫的周围有一条环形的护城河,河里的水并非普通的液态水,而是“液态水晶溶液”——这种溶液在常温下呈液态,遇到外力冲击时会瞬间凝固,能有效抵御外来攻击,是蓝顿星球最先进的防御手段之一。
护城河的外侧,有一圈“能量穹顶”——这是一个透明的能量罩,由蓝顿星球的“恒星能量核心”供电,能阻挡陨石、宇宙辐射,甚至能抵御小型飞船的攻击。
从舷窗看过去,能量穹顶的边缘有淡淡的蓝色光晕,像是给皇宫套上了一层保护壳。
米凡不禁感叹:“蓝顿文明的防御技术确实先进,既实用又美观,后续我们的总部建设,或许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理念。”
12. 驾驶信息:林凯的专业汇报
“还有五分钟抵达皇宫上空,隐形系统一切正常,未被蓝顿星球的监测设备发现。”驾驶员林凯的声音在舱内响起。
林凯是地球星际航校的首席毕业生,有过十次跨星球飞行经验,其中三次是在危险的“星云乱流区”穿梭,从未出现过任何失误。
他的驾驶舱里有三块全息屏幕,左边的屏幕显示飞行器的各项参数(速度、能源剩余量、隐形系统状态),中间的屏幕显示蓝顿星球的监测站分布(北陆监测站、南岛监测站、东洲监测站),右边的屏幕则显示皇宫的停机坪位置。
“目前飞行器的高度是5000米,速度已降至每小时200公里,正在平稳下降。”林凯继续汇报,“蓝顿星球的三个主要监测站都没有发出警报,他们的雷达系统完全没有捕捉到我们的信号,隐形涂层的效果比预期还好。”
米凡走到驾驶舱旁,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停机坪的位置确认好了吗?有没有蓝顿方面的人员在等待?”
林凯指着右边的屏幕:“确认好了,停机坪在皇宫的西侧,是专门用于接待外星访客的‘迎宾坪’,根据探测器的实时画面,那里已经有五名蓝顿星球的官员在等待,他们穿着银色的官服,手里没有携带武器,看起来没有敌意。”
米凡松了口气,转身看向众人,准备做最后的叮嘱。
13. 待客准则:米凡的合作叮嘱
米凡轻轻点头,转身看向众人。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核心成员到特研科员,每个人都挺直了腰板,等待着他的指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记住,我们是客人,是来寻求合作的,不是来展示威慑力的。”米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蓝顿星球有过被侵略的历史,他们对武力展示非常敏感,所以待会儿下飞行器后,所有人都要保持低调,不要主动提及我们的军事技术,也不要随意触碰蓝顿方面的设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会面时,由我先发言,介绍人类文明和共同体的理念,然后黄社秘书长会补充具体的合作规划,其他人不要随意插话,除非蓝顿方面主动提问。”
“还有一点很重要——蓝顿星球的皇室礼节是‘双手合十,微微鞠躬’,不要用地球的握手礼,避免造成文化冲突。”米凡特意强调,“爱丽丝已经把蓝顿的基本礼仪整理成了手册,每个人都要再看一遍,确保不会出错。”
众人都认真地点头,纷纷拿出自己的便携终端,快速浏览爱丽丝整理的礼仪手册——手册里不仅有礼仪规范,还有蓝顿星球的文化禁忌(比如不要谈论“洛星文明”的覆灭、不要触摸他人的头部),这些都是避免会面出现意外的关键。
14. 战略把控:王平米的分寸承诺
王平米上前一步,低声道:“米凡博士,您放心,我们都明白分寸,不会让蓝顿星球的人感到压迫。”
他手里拿着一份“会面流程表”,上面详细标注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内容、负责人员,甚至包括发言的时长(米凡的开场发言控制在5分钟内,黄社的补充发言控制在3分钟内)。
“我已经和所有特研科员强调过了,下飞行器后,会按照‘5人一列’的队列行走,由狗头蓝德带领安保人员在队列两侧护卫,既保证安全,又不会显得有攻击性。”王平米指着流程表上的“队列安排”部分,“每个队列的领队都是有外交经验的科员,会提醒大家注意礼仪和言行,绝对不会出现擅自行动的情况。”
米凡接过流程表,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的细节非常周全——从下飞行器的顺序(核心成员先下,特研科员后下),到在停机坪的站位(按照国家区域划分,避免拥挤),再到进入皇宫的路线(跟随蓝顿官员的引导,不偏离指定路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
“做得很好。”米凡把流程表还给王平米,“待会儿下飞行器后,你跟在我身边,帮我留意现场的情况,如果有意外,及时用暗号提醒我。”
王平米点头:“明白,我已经和狗头蓝德约定好了暗号,一旦出现异常,他会立刻调动安保人员,确保所有人的安全。”
15. 科员就绪:达赖的秩序保证
达赖也补充道:“所有特研科员都已做好准备,待会儿会保持有序队列,绝不擅自行动。”
他刚才已经和723名特研科员进行了最后的沟通,确认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注意事项。
“材料科的科员已经把准备好的礼物——地球水晶雕刻,都装在了特制的盒子里,盒子上有蓝顿语的‘和平’字样,不会出现文化误解。”达赖说道,“这种水晶雕刻是用地球的‘天然水晶’制作的,上面刻着地球的星系图,既能展示我们的文明特色,又不会显得过于贵重,避免让对方有心理压力。”
“还有,所有特研科员的便携设备都已经设置了‘静音模式’,不会在会面时发出噪音。”达赖继续补充,“设备里的资料也都进行了加密,只有经过授权才能查看,避免泄露我们的核心技术,毕竟现在还不确定蓝顿方面的具体态度,谨慎一点总是好的。”
米凡满意地点头,达赖的细心让他很放心——特研科员是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蓝顿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印象,只有确保每个人都做好准备,会面才能顺利进行。
“对了,生物探测仪都带好了吗?”米凡突然想起一个细节,“虽然之前分析过蓝顿星球的微生物无害,但还是要做好监测,避免出现意外。”
达赖拍了拍口袋里的探测仪:“放心,每个人都带了,而且设置了自动报警功能,一旦检测到有害微生物,会立刻提醒大家。”
16. 细节补位:黄社的流程确认
黄社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合作规划概要”,上面用蓝顿语和人类语言双语标注,方便蓝顿方面阅读。
“米凡博士,合作规划概要已经准备好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同体总部的建设方案、人类与蓝顿星球的技术交流计划、双方在星际探索中的合作方向。”黄社简要介绍道,“我已经把其中涉及的技术参数都做了简化,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让对方难以理解,重点放在‘互利共赢’上,强调合作对双方文明的好处。”
米凡接过概要,翻到“技术交流计划”这一页:“这里提到的‘能源技术共享’,具体是共享哪些技术?会不会涉及我们的核心机密?”
黄社解释道:“我们计划共享的是‘太阳能转化技术’——这种技术在地球已经很成熟,不是核心机密,但对蓝顿星球的能源利用有帮助;而蓝顿星球的‘钙化水晶制作技术’,正是我们需要的,双方可以形成技术互补,不会出现单方面索取的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米凡放心了:“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既要展示我们的合作诚意,又要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待会儿你介绍的时候,要重点突出‘互补’这个概念,让对方明白,我们不是来‘索取’的,而是来‘共赢’的。”
黄社点头:“明白,我已经演练过好几次了,绝对不会出现表述失误。”
17. 安保部署:狗头蓝德的预案
狗头蓝德也走了过来,他穿着黑色的安保制服,腰间别着“粒子护盾发生器”,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满是警惕。
“米凡博士,安保方案已经确认好了。”狗头蓝德的声音很低沉,“下飞行器后,我会带领10名安保人员,在队列的前后左右各安排2名,另外2名跟在您身边,负责您的贴身安全。”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比如蓝顿方面突然发难,我们会立刻启动‘粒子护盾’,护住所有人,然后用紧急通讯设备联系地球的后备舰队——后备舰队已经在蓝顿星球的外围星域待命,30分钟内就能抵达。”狗头蓝德继续说道,“不过您放心,根据探测器的监测,蓝顿星球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星球的南北两极,皇宫附近的防御力量很弱,他们应该没有敌意。”
米凡拍了拍他的肩膀:“安保工作很重要,但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以免引起蓝顿方面的警惕。”
“我知道。”狗头蓝德点头,“安保人员都会保持放松的姿态,不会把手放在武器上,除非出现紧急情况,绝对不会主动挑衅。”
米凡看着眼前的核心成员——王平米的战略、达赖的细心、黄社的周全、狗头蓝德的谨慎,还有舒美丽、约瑟夫、爱丽丝、苗苗、都凡、都督等人的专业,心里涌起一股信心。
他知道,这支团队是人类文明的精英,有他们在,这场决定宇宙共同体未来的会面,一定能顺利进行。
18. 引擎降速:林凯的精准操控
“还有两分钟抵达停机坪,准备降速。”林凯的声音再次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