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蓝顿星穹下的共同体序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727人的总规模,是米凡经过精确计算的——既能覆盖与蓝顿星球合作所需的所有专业,又不会因人数过多让对方产生警惕,每一位成员的身份、专业都经过了三层审核:先是所属机构推荐,再由星际安全局背景调查,最后通过模拟场景测试,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用米凡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移动名片”。
9. 出发地点:月球背面的星际港
所有成员最终在地球“月球背面的广寒星际港”集结,这里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星际出发基地,建在月球“风暴洋”西北部的环形山内,能完全避开地球的无线电干扰,环形山顶部的“能量护盾”还能抵御陨石撞击与宇宙辐射,基地内部的“重力调节系统”能模拟地球重力,让成员在出发前保持最佳状态。
出发前两小时,米凡在星际港的指挥大厅召开了最后一次动员大会,大厅的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蓝顿星球的探测资料——绿色的大陆上分布着呈“放射状”的河流,淡紫色的海洋中漂浮着巨大的“水晶珊瑚礁”,白色的皇宫周围环绕着“能量脉络”形成的淡蓝色光晕,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皇宫广场上“荧光花”的绽放过程。
“我们不是侵略者,不是施舍者,我们是合作者。”米凡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每一位成员的耳中,他的全息影像悬浮在大厅中央,眼神坚定而温和,“蓝顿星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潜在伙伴,这次会面,将决定人类文明未来千年的走向,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尊重,是我们唯一的通行证,比任何先进科技都重要。”
10. 飞行器:“地鹰”的隐形科技
众人登上的“地鹰”隐形飞行器,是地球人类近五年最顶尖的科技结晶,全长300米,宽80米,高50米,外形呈“流线型三角体”,分为驾驶舱、指挥舱、科研舱、成员休息舱、能源舱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之间由“真空隔离门”隔开,能在紧急情况下独立密封,最多能同时容纳1000人进行为期90天的星际穿梭。
飞行器的外壳覆盖着“碳基-硅基复合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由百万根直径仅1纳米的“碳纳米管”与“硅氧烷”交织而成,表面布满“微型吸波孔”,能吸收99.9%的宇宙辐射与探测波——即使蓝顿星球使用最先进的“量子雷达”,也只能将“地鹰”识别为一片直径不超过10米的普通宇宙尘埃,这也是米凡敢于不带护航舰队的底气,外壳下方还隐藏着“离子推进器”,能在大气层内实现静音悬停。
能源系统采用“反物质湮灭引擎”,引擎核心储存着10毫克反物质,这些反物质通过“磁约束装置”悬浮在真空容器中,与正物质的湮灭反应能产生相当于200吨TNT的能量,运行时不会产生任何可见光与热辐射,全程保持静音状态,从外部看,就像一道融入黑暗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划破宇宙空间,最高航速能达到“0.1倍光速”。
11. 内部构造:功能分区的精密设计
驾驶舱位于“地鹰”的头部,是一个半球形空间,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星际飞行员操控,他们都拥有超过1000小时的星际航行经验,舱内装有“星图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整合了人类已探测的10万颗恒星坐标,能实时更新“星尘走廊”的航道数据,通过“全息星图”呈现周围1000万公里内的天体情况,避免撞上小行星或宇宙碎片。
指挥舱在驾驶舱后方,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区域,面积约500平方米,这里有360度全息投影设备,能将蓝顿星球的地表、大气、磁场等数据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模型精度达到“1米/像素”,舒美丽、阿黛尔度等人就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数据核对,指挥舱中央的“协作控制台”能同时接入28个专业设备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科研舱位于飞行器的中部,分为28个独立的工作单元,每个单元配备“全息实验台”与“物质合成仪”,723名特研科员在这里准备各自的设备——有的在调试地质探测仪的“深层扫描模式”,有的在整理外星文明交流手册中“蓝顿礼仪禁忌”章节,有的在检查自身的“环境适应服”(这种服装能自动调节温度与气压),整个舱室秩序井然,只有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没有一丝混乱。
12. 出发时刻:划破月球轨道的寂静
当“地鹰”的能源系统启动时,广寒星际港的发射平台缓缓打开,露出下方深邃的宇宙,平台边缘的“导向光束”射出蓝色的光柱,为飞行器指引方向,基地内的广播响起倒计时:“10、9、8……”
飞行员按下起飞按钮,反物质湮灭引擎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波动,飞行器缓缓升空,没有刺耳的轰鸣,只有舱体轻微的震动,像是在回应宇宙的召唤,外壳的纳米材料随着升空逐渐调整颜色,从银白色变为深灰色,与宇宙背景融为一体。
透过驾驶舱的舷窗,米凡看着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逐渐变小,那些曾经在探测器照片中见过无数次的地貌,此刻在眼前缓缓展开,地球的轮廓在远处的黑暗中浮现,像一颗蓝色的玻璃球,表面覆盖着白色的云层——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离开地球时的场景,那时人类还只能在近地轨道活动,乘坐的“神舟-20”飞船最大航程仅能到达月球,而现在,他们已经能驶向未知的星域,这种变化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慨,也更坚定了推动宇宙共同体的决心。
13. 星际航行:“星尘走廊”的独特景观
“地鹰”进入“星尘走廊”后,舷窗外的景象变得格外壮丽——淡紫色的星云像流水一样从飞行器旁掠过,呈现出“絮状”与“丝状”交织的形态,无数细小的星尘颗粒在引擎的微弱光芒下闪烁,像是宇宙中的萤火虫,偶尔有直径数米的陨石从远处飞过,表面因与星云摩擦而泛着淡红色的光晕。
都凡在能源舱监测着引擎的运行数据,他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反物质储量、湮灭反应效率、能量输出曲线等20项关键指标,所有曲线都平稳无波动,他松了口气,对着通讯器说道:“米凡博士,反物质湮灭引擎运行正常,能源储备充足,预计48小时后抵达蓝顿星球,当前航速0.08倍光速,航线偏差不超过0.1度。”
米凡在指挥舱回应:“保持警惕,‘星尘走廊’偶尔会有小型陨石群,让导航系统重点监测前方100万公里的区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Z字型规避航线’,不要为了节省能源而冒险。”
14. 途中插曲:避开蓝顿的民用飞行器
航行至第24小时时,都督突然在信息控制台前发出警报,他的手指快速在虚拟键盘上滑动,屏幕上弹出一个红色的警示框:“前方50万公里处,发现蓝顿星球的民用飞行器,正在沿固定航线飞行,初步判断为运输类载具,速度约为‘地鹰’的1/5。”
指挥舱的全息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那架飞行器的影像——它的外形像一只展翅的银色飞鸟,翼展约30米,机身呈流线型,表面没有任何武器系统的痕迹,腹部装有“货物舱门”,应该是用于运输或探测的民用设备,飞行器尾部印有蓝顿星球的“皇室徽章”(一个由圆形与三角形组成的图案)。
米凡立刻下令:“调整隐形参数,降低飞行高度至对方航线下方5万公里,同时将航速降低20%,避开它的航线。”驾驶员迅速操作,“地鹰”的纳米涂层颜色从深灰色变为淡紫色,与周围的星云颜色融为一体,同时缓缓下降,最终在那架民用飞行器下方10万公里处掠过,都督的屏幕显示对方没有任何异常反应,显然没有发现他们的存在。
15. 团队协作:各领域的战前准备
在避开民用飞行器后,团队成员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指挥舱内的全息投影已经切换为蓝顿星球皇宫的详细模型,每个人都在专注于自己的任务。
舒美丽对着全息屏幕,最后核对蓝顿星球的地质数据与人口分布,她放大了皇宫所在的大耳洲拜东地区的三维模型,手指点在模型下方一条银色的线条上:“这里发现一条‘能量矿脉’,纯度高达92%,这种矿脉能释放出稳定的‘量子能量波’,非常适合建设总部的能源核心,但能量波频率可能会干扰我们的通讯设备,我已经记录下矿脉的具体坐标与能量参数。”她立刻将这一发现整理成报告,准备待会儿与米凡讨论。
约瑟夫则在调试跨星球语言转换器,戈特兰德在一旁协助,他们面前的设备上连接着一个“声纹采集器”,约瑟夫将三个月前蓝顿星球向宇宙发送的“友好信号”样本导入转换器,这个样本是一段包含问候语、星球概况的音频,时长约30秒,约瑟夫按下转换按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对应的中文:“欢迎远方的朋友,蓝顿星球愿与所有文明和平共处,共享宇宙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