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远征债卷(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最新章节。
与此同时,宣传部门的机器全面开动,赋予了冷冰冰的金融产品以热血和温度。
不再是干巴巴的政策公告,而是充满了感染力的宣传画、每日定时的广播剧和深入基层的巡回宣讲会。
苏婉和她的宣传队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她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债券收益与民众的家庭梦想挂钩:“现在投入一百点,三年后连本带利能拿回一百三十点!”
“这笔多出来的钱,可以给娃儿盖间亮堂的新房,可以给家里添置一台省时省力的新农机,可以让你在年老体弱时,多一份稳稳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您购买的每一份债券,都在为我们前线的战士送去更多的子弹和坦克,都在为我们的航母舰队加满出征的燃油!您的贡献点,正在实实在在地变成守护您家园的力量!”
更深入、更接地气的基层动员随之展开。
由各地市政府组织,街道办主任、村镇干部、社区积极分子构成的无数宣传小队,开始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耐心解释债券的政策细节,展示精美的实体凭证样品,手把手帮助计算预期收益,细致地消除最后的疑虑。
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人家庭规划紧密连接了起来。
最终,林禹的一纸特批命令,成为了点燃公众认购热情的最后一把火:“允许并鼓励全体现役及预备役军人,以其工资、津贴及作战奖励,优先认购远征债券。”
这道命令一下,意味着军队——这座根据地最坚硬、最受信赖的信用基石,也将其巨大的组织信用和个体财力投入其中。
战士们对于林禹和系统的忠诚度最高,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投票,产生的说服力是任何宣传话语都无法比拟的。
许多士兵甚至联名请求将大部分月度津贴直接定投债券,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更被视为一种与根据地同生共死的忠诚誓言。
多方合力之下,民众的观望和疑虑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般迅速消融,转而化作了汹涌的认购浪潮。
在桂柳基地的军工三厂,老钳工赵德柱在车间动员会后,默默回到了家,从箱底拿出了准备给女儿攒嫁妆的五百贡献点。
有工友半开玩笑:“老赵,棺材本都掏出来了?不怕到时候兑不了,闺女埋怨?”
赵德柱没多说什么,只是指了指车间里那几台新安装嗡嗡作响的自动化机床,那是首批债券资金到位后紧急添置的。
“旧时代的存折,印得再花哨,说变废纸就变废纸了。”
他闷声回答,目光坚定,“这债券背后,是咱们自己亲手造的枪炮,是林将军那不会出错的系统,是前线娃儿们在流血保卫的土地,我信它们。”
他在厂区的政务终端上郑重确认了购买,看着电子凭证上那航母的雄姿剪影,觉得女儿的嫁妆从未如此踏实过。
在岭南新开垦的集体农场,年轻的农业技术员苏小暖拉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在移动终端的认购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父亲看着账户里一下子少了的二百点,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那是他盘算了好久准备翻修老房子的钱。
苏小暖指着窗外一望无际、长势喜人的超级稻,声音里带着兴奋:“爸,你看这稻子!没有远征系统给的优选种子,没有用债券资金紧急修起来的高标准灌溉渠,哪能有这样的收成?”
“现在投入,秋收后我们不仅能拿回本金利息,翻修房子的钱也够了!这叫用我们今天的信任,给明天的好日子施肥呢!”
在琼州港喧闹的渔市,刚刚卖掉一船优质渔获的船老大海哥,揣着还带着海腥味的三百贡献点,没有像往常一样呼朋引伴去换酒,而是径直走向了港口的政务服务中心。
他把厚厚一沓贡献点票据拍在柜台上,嗓门洪亮:“全买了!就那个三年期的,利息最高的!”
工作人员熟练地为他办理,打印出精美的实体凭证。
海哥拿着那张厚实的“纸”,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内含的金属线和防伪水印,对周围看热闹的同行嚷道:“看什么看?旧时代老子买股票买理财,赔得底掉,那都是虚的!这个实在。”
他挥舞着凭证,“看得见航母,吃得到自己打的鱼,信得过林将军!这叫投资明天!”
认购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稻浪翻滚的田间,从繁忙的港口到深山里的矿场,人们排起长队,在政务中心门口,或者通过个人终端,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积攒的贡献点,兑换成代表着希望、安全与未来的“远征债券”
债券的认购数额不断突破预设的目标,海量曾经沉淀在社会毛细血管中的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被集中了起来,流向了“远征”系统掌控的中央财政。
“远征”系统高效地运转着,将募集到的天文数字般的贡献点,精准地投向了最急需的领域。
这笔资本的注入,如同给一台本就开始加速的机器,换上了更强大的引擎,注入了最高标号的燃料。
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随之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