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以战养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最新章节。

琼州主港的欢迎仪式盛大而庄严。

当“复兴号”和“远航号”这两艘钢铁巨兽在拖船的辅助下,如同移动的山脉缓缓靠上经过紧急强化过的深水码头时,岸上爆发出的欢呼声仿佛能掀翻天空。

亲眼目睹这支完整强大代表着旧时代最高工业与军事结晶的舰队归港,对于所有幸存者,尤其是那些曾服役于旧时代海军、鬓角已染霜白的老兵而言,其冲击力是直击灵魂的。

他们颤抖着举起残破的军礼,泪水混着汗水纵横——这不是简单的接收,这是文明的回归,是力量的宣告。

林禹在码头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港湾,肯定了舰队官兵的“归建”,并强调了这支力量对于根据地未来的决定性意义。

随后,他登上了“复兴号”航母。

行走在宽阔得足以起降战机的飞行甲板上,军靴踏在粗糙的防滑涂层上发出坚实的声响。

舰队指挥官张华以及其他高级军官紧随其后,清晰有力的汇报声夹杂着海鸥的鸣叫与港湾的作业噪音,传入林禹耳中。

他心中那股掌控力量的实感,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和沉重。

在航母宽敞却略显压抑的军官餐厅,林禹与舰队主要军官,琼州岛驻军高层以及特派专员代表举行了隆重的会餐。

餐食部分来自琼州本地的渔获和农产品,部分来自舰队的储备罐头,虽不奢华,但分量十足,象征着海陆一家的融合。

各类餐盘与餐具的碰撞声,构成了会议的前奏。

席间,气氛热烈而不失庄重。

林禹仔细聆听着各方汇报,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勾勒着无形的战略地图:

特派专员们详细说明了琼州农业、渔业的恢复进度,港口吞吐能力的提升,以及环岛防御体系的建设情况。

他们提到的主要困难集中在高端技术人才仍相对短缺,部分精密设备的维护依赖主大陆的供应链,以及随着人口增加和基地扩张,本地部分建材和能源尤其是燃油和电力稳定供应开始出现压力。

舰队指挥官张华则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舰队面临的挑战,他的声音沉稳,却字字千钧:“首长,我们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但需要强大的臂膀和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挥舞。”

“目前,我们的剑鞘和力量源泉,还太过单薄。”

他详细解释了核动力航母虽无需频繁补充燃料,但舰载机航空燃油、各类弹药尤其是精确制导弹药、零部件、润滑油以及数千名官兵的生活物资,其日常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琼州基地现有的储备和补给能力,仅能维持舰队低强度巡航和训练,难以支撑高强度、长时间的作战任务。”

“一旦弹药打空,燃油消耗完,我们就是漂浮在海上的钢铁棺材。”

林禹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他明白,这是幸福的烦恼,但也是必须立刻解决的核心问题。

会后,林禹又密集视察了岛上的内卫部队和两栖作战旅驻地,与官兵一同在露天场举行了烧烤,粗糙的伙食却拉近了彼此距离。

他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稳定军心,并特别强调,随着舰队归建,琼州岛已成为敌人眼中最肥美的猎物,守备部队的责任重于泰山。

在琼州停留了不到两天,处理完最紧迫的事务后,林禹便乘坐“启明号”匆匆返回新宁市。

庞大的舰队带来的喜悦,迅速被更沉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所取代。

巨舰的阴影,投在海面上,也压在他的心头。

回到新宁市指挥中心最高层的林禹,几乎没有休息,立刻下达了命令:召集所有军队常委、旅级以上指挥官,以及各主要城市(新宁、桂柳、天宾、岭南首府、琼州主港)的行政负责人(均由系统退役士兵和核心特派专员担任,忠诚度无可置疑),召开最高级别的总参谋暨行政联席会议。

会议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根据地的全境地图、资源分布图、工业产能报表以及……一个让所有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数据表——系统后勤补给点数消耗与获取平衡表。

那代表消耗的红色曲线,如同失控的火箭般陡峭上扬,而代表获取的蓝色曲线,则像疲惫的登山者,艰难地缓慢爬升,两者之间的缺口,是一个正在扩大的、预示着死亡的红色区域。

林禹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诸位,航母战斗群的归来,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力量。”

“但相信在座的各位,尤其是负责后勤和生产的同僚,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同在胸口压上了一块巨石。”

他指向屏幕上的数据:“这是我们能在废墟上迅速站稳脚跟,并发展至今的重要倚仗之一。”

“在工业体系完全重建之前,我们依赖一种……难以复制的特殊渠道,获得了维持战争机器运转所必需的弹药、燃油、关键零部件,乃至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援。

“这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资源匮乏期。”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林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随着我们重装合成旅、机械化步兵旅、航空兵旅、火箭军、两栖作战旅、战略轰炸机部队,和现在两支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加入,以及各个新编的机械化步兵旅和内卫部队,我们军队的现代化、无人化、重型化程度呈指数级提升。”

“这意味着,我们每日维持战备的基础消耗,以及进行任何一场中等规模军事行动所需的物资,已经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过去所依赖的那种……相对轻松获取关键补给的方式,其所能提供的支撑,与我们如今庞大的需求相比,已经显得捉襟见肘。”

屏幕上,一条代表“每日基础消耗”的曲线急剧上扬,而代表“特殊渠道获取能力”的曲线,虽然也在增长,但斜率远远跟不上消耗曲线。

两条线之间的缺口,正在肉眼可见地扩大。

“根据研判,照目前趋势,最多三个月,我们在关键战略物资方面的储备将跌破安全线。”

“届时,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我们将面临高端弹药补给困难、战机舰艇出勤率下降的致命风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的军事优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过去那种高效获取关键物资的能力之上。

一旦这个优势被削弱,庞大的现代化军队反而可能成为拖垮根据地的负担。

“之所以如此急于整合岭南、琼州,甚至不惜在西部采取铁血手段向前推进,外在威胁是原因之一,但更根本的,正是为了应对我们内部这个迫在眉睫的后勤危机!”

林禹环视众人。

“我们需要更广阔的战略纵深,更多的人口劳动力,更庞大的工业产能,来逐步填补这种特殊补给方式与我们实际需求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

“岭南的初步稳定,琼州的开发,桂柳的产业升级,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议题,仿佛将一颗巨石投入死水:“工业体系的完全重建和产能爆发需要时间!而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办法,在工业产能完全跟上之前,快速、大量地获取补给点数,稳住我们的后勤命脉!否则,一切宏图都是空中楼阁。”

众人议论纷纷,提出各种方案,如加大境内丧尸清理力度、探索更高效的击杀方法等,但都觉得杯水车薪,无法填补那巨大的红色缺口。

这时,林禹说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方案,一个堪称激进甚至残酷的点子,他的声音里不带丝毫感情,只有绝对的理性:

“第一,启动轮战计划。”林禹的手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湘、贵两省以及西部军区方向的大片被猩红色标记的未完全控制区域。

“组建多个新编作战集群,以新征募的士兵为主,混编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老兵作为骨干,配发库存的、可以使用当地搜集的弹药和燃料的旧式武器(例如81杠、40火、老式牵引火炮等),或者由桂柳兵工厂加紧生产这类弹药消耗量大的武器。”

“他们的任务,不是占领,而是以连、营为单位,轮番进入湘、贵两省的丧尸密集区,进行高强度的狩猎行动。”

“目标只有一个——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击杀丧尸!”

“这样做的目的。”

林禹解释道,语气像是在陈述一个数学公式。

一是用最低的后勤成本(主要使用可本地补给的武器),磨练新部队,让他们在实战中见血成长。

二就是最直接地——获取海量的补给点数!湘、贵两省人口基数庞大,丧尸数量惊人,这正是我们最庞大的、尚未开采的点数矿藏!

“第二,加强西部军区力量,授予前出东南亚部队特别授权。

林禹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扫过在场每一位军官的脸,一些军官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他们预感到了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