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远征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最新章节。
几天后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
但真正驱动这座城市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并非仅仅是阳光和人力,而是一套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字系统——“远征”人工智能。
它的接入,如同为百废待兴的新宁市安装了一套高度灵敏的“数字神经”。
过去需要层层上报、数日会议讨论、反复跨部门协调才能勉强解决的物资调配、人员安置、生产任务分配等错综复杂的难题,如今几乎实现了实时响应与优化决策。
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更是切身可感的。
在临时成立的市联合指挥中心所在地,一座经过加固和清理的原市政大厅里,巨大的主屏幕取代了过去的壁画和标语,被精细地划分为多个动态区域,上面流淌着由“远征机”AI实时汇总、处理并可视化呈现的城市生命体征。
物资动态图上,全市大大小小数十个临时仓库的库存种类、数量实时跳动更新。
紧缺的物资(如特定药品、建材零件)会闪烁红色预警,过剩的物资则会提示黄色,建议调剂或暂缓入库。
“远征机”不仅展示现状,更主动出击。
它根据各幸存者聚集点录入的人口数据、健康状况评估(来自基层医疗点的简单汇报),结合地理信息和运输能力(主要由仍保持建制的军队运输单位保障),自动生成最优配送方案,并直接向最近的可用车辆下达调度指令。
过去需要一天甚至更久才能协调清楚、往往还伴随着争执和混乱的救援物资分发,现在从需求生成到车辆派出,缩短到了一两个小时。
容易引发混乱和冲突的集中排队领取,变成了按需、按计划精准配送至社区或楼栋指定接收点,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人群聚集风险以及分配不公导致的浪费。
基础设施恢复进度图则像城市的血管脉络图,供水管网、电力线路(特别是无线能源接收端的安装点)、通信基站的修复情况一目了然。
哪里是瓶颈,哪个路段需要优先清理以便工程车辆进入,“远征”AI能基于工程进度和资源库存,精确标出关键路径,并建议增派特定工种的工程力量。
这使得有限的工程资源能够被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修复速度显着提升。
幸存者登记信息流在不断滚动录入,每一个新抵达或被发现的幸存者,其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自报技能等,都被迅速数字化,汇入远征机正在构建的庞大电子档案库。
远征机系统会自动标记出急需医疗救助的人员,也会敏锐地筛选出那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如医生、护士、工程师、电工、水暖工、技术工人,甚至是教师或心理咨询背景的人。
这些信息被即时推送给人力资源调配部门,以便在重建工作中实现人尽其才,并将宝贵的医疗服务精准导向最需要的地方。
基于对现有物资库存和未来需求的预测模型,“远征机”甚至开始为那些刚刚恢复生产、规模仅相当于小作坊的工厂(如食品加工点、简易工具制造棚、服装缝补站)制定详细的生产排程和原料供应计划。
它计算着如何用有限的原材料产出最大化的效用,如何让各个生产环节衔接顺畅,避免停工待料或产品积压。
在这套新体系高效运转的链条中,那些根据林禹指示“退役”转入地方治理系统的前系统士兵,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关键齿轮”。
他们绝对忠诚、执行力超强、拥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且对AI生成的指令理解透彻、不打折扣。
他们性格各异,有的沉稳内敛,有的略显刻板,但共同点是办事公正,严格且灵活地按照AI生成的清单和流程操作。
他们行动高效,因为冗余的思考已被最优解指令替代。
这种前所未有的公正和效率,迅速赢得了幸存者们的初步信任。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和可能的权力寻租后,人们至少清楚了一点:跟这些官员打交道,规则明确,结果可期。
然而,任何深刻的变革都伴随着挑战。
对于远征机这套突然降临的“数字神经”,疑虑和不适也随之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是信任问题,尤其源于AI决策的黑箱特性。
一些原政府留任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虽然由衷赞叹远征机带来的效率飙升,但对其某些决策的逻辑感到不安和难以理解。
一次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发生了:“远征”AI在例行物资调配建议中,提出将一批刚刚修复调试完成、极为珍贵的便携式生化检测设备,优先配给位于城市东区的一个社区医疗点,而非看似伤员更多、需求更迫切的西区大型医疗站。
这一建议引发了部分人类官员的激烈质疑。
“东区那个点,目前登记的重伤员只有个位数,西区医疗站却人满为患!这批设备应该去最能发挥即时效益的地方!”一位负责卫生事务的原副局长拿着数据表,在指挥中心提出反对。
“远征机的交互界面冷静地给出了解释:“决策依据:东区第三社区潜在传染病风险模型预测。该区域水源修复较晚,前期卫生条件差,人口密度高,模型计算显示,未来72小时内发生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聚集性疫情的概率为67.3%。优先配置检测设备,可实现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避免疫情扩散导致的更大医疗资源挤兑。”
解释很清晰,但模型的具体参数、推理过程、数据来源,并非对所有人类官员都是透明的。
那种基于复杂算法和庞大数据得出的预测,让习惯于依据眼前、可见需求做判断的人类感到一种无力掌控的不安。
“万一模型错了呢?这批设备就浪费了。”质疑声依然存在。
最终,在林禹的强力支持下,远征机的方案得以执行。
几天后,东区那个社区果然出现了数例腹泻、发热病例,由于检测设备到位,迅速确诊为痢疾并及时采取了隔离和消毒措施,疫情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这件事极大地巩固了远征机的权威,证明了其基于长远和全局考量的决策优势。
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部分人对这种无法完全理解却拥有巨大权力的力量的敬畏,乃至隐密的恐惧。
另一个突出挑战是人性化不足。
远征机的分配方案追求的是整体效率最优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冷冰冰的数学逻辑,难免忽略个体差异和柔软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分配个人生活配给时,远征机可能严格将一个孤寡老人的份额限定在卡路里和营养学上的“生存标准”,而不会考虑这位老人可能需要一块糖来慰藉苦涩的心情,或者需要一条额外的毯子抵御夜寒。
在工作任务分配上,远征机可能将一个刚刚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安排到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岗位,只因他的技能匹配,却忽略了他的心理状态。
这时,基层的“退役”系统士兵或逐渐补充进来的人类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林禹对此有明确的指示:远征机提供的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最优解,是骨架,而我们人类,要负责注入血肉和温度在执行AI指令时,允许并鼓励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人性化的微调。”
这实际上是在新宁市初步确立了一种“AI决策,人类执行并补位”的新型工作模式。
士兵们和工作人员开始学习在严格执行命令的同时,观察、倾听用人类的同理心去弥补AI的不足,让冰冷的分配清单上,多一丝人情的暖意。
陈天磊领导的内卫部队(其职能已部分转变为日常治安力量)也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远征机会整合历史报警数据、各聚集点的人员流动信息、甚至无人机巡逻画面捕捉到的异常聚集情况,生成动态的治安风险地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