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见郭小鹏(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反派好感系统:从祁同伟开始改变》最新章节。

比如机器响大概持续多久,买感冒药的人有没有说过哪里不舒服?”

祁同伟赶紧把小本子递过去,指着上面的记录:

“我妈说机器响在后山北坡,每回都是后半夜响,天快亮就停,大概有半个多月了;

买感冒药的人没说啥,就是买的都是治咳嗽、流鼻涕的,村里老人说‘倒像是闻了啥呛人的东西’。”

郭小鹏一边听一边记,笔尖在表格空白处写得飞快,之前的傲气淡了些,连眼镜滑到鼻尖都没顾上推。

他凑得离祁同伟近了些,板着的脸舒展开一点,眼里多了些认真:

“要是咱们在交流会上提这个‘数据+观察’的思路,说不定能申请到实地调研的机会。

我出检测技术,你们帮着对接村民,正好把残留源头找着,也能让我的检测数据真用上。”

陆则看着郭小鹏的转变,脑海里的好感度系统弹出新提示:

【检测到关键潜在绑定角色:郭小鹏,

当前对陆则好感度:35%、

对祁同伟好感度:30%(已从“表面客气”转为“初步认可”),

触发新阶段任务:筹备交流会“孤鹰岭协作调研”提案,

任务奖励:解锁父亲留存的“三县交界地区历史调研档案”】。

看来郭小鹏放下了部分傲气,认可了两人的思路。

陆则心里松了口气,再看郭小鹏,眼神里的优越感少了,多了些做实事的考量,别在包上的钢笔也不像之前那样刺眼了。

周教授坐在旁边,喝着绿豆汤,看着三人凑在桌前讨论的样子,笑着说:

“这不就有方向了?

一个懂基层,一个懂分析,一个懂技术,慢慢琢磨,总能把事弄明白。

等交流会过了,咱们就打报告,去孤鹰岭看看究竟是咋回事。”

天色慢慢暗下来,窗外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

祁同伟在补充发言里的基层细节,笔尖不时停下来问“这句是不是太口语了”;

郭小鹏在修改检测数据的表述,把“微量残留”改成“需进一步排查的残留”,想留些严谨性;

陆则握着父亲的旧笔记,翻到“协作才能成事”的那页,扉页的小圆圈在灯光下泛着暖光。

1982年的秋夜没有手机,没有即时通讯,只有信纸、搪瓷缸和沙沙的笔尖声,却让人觉得踏实。

那些关于孤鹰岭的细碎线索,关于三个人的初步默契,正随着这慢下来的时光,慢慢拧成一股绳,朝着下一段路延伸,路的尽头,是孤鹰岭的后山,是老乡们踏实的睡眠,也是陆则想替父亲圆的那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