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隔岸观火(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宫廷之殇》最新章节。
此例一开,置朝廷法度于何地?置其他兢兢业业之臣工于何地?臣以为,刘侍郎所奏,赏赐建府所物,已是妥当!若陛下念及殿下辛劳,可额外赏赐些金帛珍玩,以表恩宠!”
“陈尚书此言未免过于苛责!” 另一位依附于某位皇子的御史立刻出言反驳,“三皇子殿下金枝玉叶,亲临险境,功绩岂容抹杀?建府所物乃皇子份例,何谈封赏?臣附议蒋侍郎,当厚赏殿下,以彰陛下仁德!”
“厚赏?如何厚赏?难道也要封亲王不成?大皇子殿下血战之功在前,三皇子殿下押粮之功在后,岂能等同视之?”
“功过自有陛下圣裁!岂容你妄议皇子功绩大小?”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几派。一派以礼部刘侍郎、兵部陈尚书为首,主张仅赏建府所物,态度强硬。一派以蒋文柏和部分官员为首,主张额外厚赏,甚至暗示给予实权职位。
还有一部分人则保持沉默,谨慎地观察着龙椅上那位至尊的脸色,以及太子的反应。
争论声越来越高,气氛逐渐变得剑拔弩张。支持三皇子的官员据理力争,认为礼部提议太过刻薄;反对者则抓住三皇子押粮途中的损失不放,强调祖制与公平。
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将一件本该是喜庆的论功行赏,硬生生变成了朝堂攻讦的战场。
龙椅之上,南烁始终面无表情地听着。他深邃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下面一张张或激动、或愤慨、或算计、或惶恐的面孔。
对于三皇子南承钰的功过,他心中早有定论。押粮有失,损兵折将,是事实;最终完成任务,保障前线,也是事实。功过相抵,已是宽宥。礼部提议的“建府所物”,看似刻薄,实则精准地踩在了他预设的底线上——南承钰,只配得此赏。
至于蒋文柏那看似“求情”实则“挖坑”的提议,让南承钰接触兵部军需?南烁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讥诮。
蒋家,或者说太子那边,是嫌这潭水还不够浑,想再丢一块石头进去,让那些依附于三皇子的势力彻底跳出来吗?
争论还在继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够了!”
终于,一个清朗,语气不容置疑的声音响起,压下了殿内所有的嘈杂。
太子南承瑾向前一步,转身面向群臣。
他身姿挺拔如松,玉冠束发,玄色太子常服上绣着的四爪金龙在殿内光线下隐隐生辉。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争执的双方,声音沉稳有力,清晰地回荡在太和殿每一个角落。
“父皇,诸位大人。今日朝议,本为嘉奖功臣,振奋军心国威。陆将军之功,彪炳千秋;大哥之功,血战得之;三弟之劳,亦不可没。然封赏之议,当以功绩为基,以朝廷法度为绳,以大局安定为重。”
话语停了一下,目光转向礼部刘侍郎和兵部陈尚书。
“刘大人、陈大人所虑,亦是为朝廷法度计,为公平计,其心可鉴。”
他肯定了反对派的部分立场,让陈尚书等人脸色稍缓。
随即,他的目光又转向蒋文柏等人。
“蒋侍郎等爱惜皇子之心,亦是拳拳可表。三弟初次担此重任,虽有疏失,然其心可勉,其行可嘉。”
太子这番话,不偏不倚,既肯定了各方出发点,又无形中定下了基调——封赏必须基于功绩和法度。
接着,他转身,恭敬地对南烁拱手道。
“父皇,儿臣以为,三弟此番押运粮草,虽有小挫,然终成其事,保全军资,此乃大节。建府开牙,乃皇子成年应有之份。然为彰父皇慈爱,慰三弟辛劳,儿臣斗胆建议,除礼部所议建府所物外,可额外赏赐三弟京郊皇庄一处,良田五百顷,金帛若干。既全了皇子体面,亦显父皇恩泽。至于蒋侍郎所提兵部历练之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疏离。“三弟刚历战阵归来,身心俱疲,宜先休养。军需调度,关乎国本,自有兵部能臣专司其职,不必急于一时。”
太子的提议,既驳回了蒋文柏那危险的“实权”提议,又比礼部那刻薄的“仅赏建府所物”显得宽厚体面。京郊皇庄、良田金帛,都是实惠,却又不触及核心权力。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休养”,将南承钰暂时排除出了权力中心。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太子,又悄悄看向龙椅上的帝王。
南烁看着太子沉稳从容、有理有据地处理着这场纷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满意。这个儿子,越来越有储君的风范了。
他微微颔首。
“太子所言,甚合朕意。便依太子所奏。三皇子南承钰,赏京郊皇庄一座,良田五百顷,金千两,帛百匹。建府一应器物仪仗,由内务府按亲王份例,从优备办。着其归京后,于新府好生休养,无事不必入宫请安。”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仁厚!”
群臣齐声应和。蒋文柏垂下的眼帘遮住了眼底一闪而过的精光,躬身领旨。礼部刘侍郎和兵部陈尚书也松了口气,跟着行礼。
一场关于封赏的风波,在太子的斡旋和南烁的最终定夺下。
永安宫西配殿。
贤妃指腹依旧无意识地摩挲着早已冰凉的茶杯边缘。派去打探消息的宫女匆匆进来,跪地低声禀报。
贤妃的指腹重重按在冰冷的杯壁上,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第一个被陛下开刀的世家还未可知。
但第一个被太子……或者说被蒋家借刀削弱的皇子,已然浮出水面。
三皇子南承钰……慧妃……
贤妃的目光变得无比幽深,嘴角缓缓勾起一抹笑意。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送到唇边,却没有喝,只是任由那冰冷的瓷器贴着唇瓣。
看来她沈家,更要小心了。
“啪嗒。” 一滴冷凝的水珠,从杯沿滑落,滴在光可鉴人的紫檀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