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禁忌的边界与共振的微光(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与你共赴河山》最新章节。
陆铮眼中那近乎疯狂的决绝,如同投入油库的火星,瞬间点燃了病房里紧张而危险的空气。那份关于“夜莺”技术可能促进神经再生的加密简报,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也带来了深不见底的风险。沈念薇的担忧和劝阻被他眼中燃烧的火焰硬生生压了回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卷入风暴中心的窒息感和同样被点燃的、属于科研者的孤注一掷。
“找!让‘磐石’去找!把他所有的研究笔记、残留数据、哪怕是一张纸片,都翻出来!”陆铮嘶哑的命令回荡在病房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偏执。
沈念薇知道无法阻止。她太了解陆铮,了解他隐藏在冷静外表下的那种一旦认准目标就百死无悔的疯狂。她用力回握了一下他冰凉的手,仿佛要从中汲取一丝冷静,然后转身走到角落,拿起加密通讯器,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磐石”的专线。
“‘磐石’,我是‘红箭’。”她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却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关于‘夜莺’神经关联性的那份简报,陆铮同志看了。他……他希望能否调用‘蜂鸟’所有遗存的研究笔记和相关数据,尤其是涉及所谓‘意外收获’的详细记录。他认为‘蜂鸟’不可能仅止于推测,一定还有更深层的发现。”
通讯器那头沉默了足足五秒钟。“磐石”冰冷的声音才传来,听不出丝毫情绪:“‘红箭’,你应该清楚那份简报的附注。‘缺乏临床证据,风险未知,严禁任何形式的临床尝试’。这是最高级别的警告。”
“我明白!首长!”沈念薇急切地解释,“我们不是要立刻尝试!陆参谋只是……只是想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参考,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康复理论依据!这或许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神经恢复机制,调整训练方案!”她为自己的话感到一丝心虚,但她知道这是唯一可能说服“磐石”的理由。
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显然,“磐石”在评估这个请求背后的巨大风险和潜在价值。
“我会将请求转达总部技术安全委员会。”“磐石”的声音最终响起,依旧冰冷,“最终决定权不在我。在结果出来之前,严禁任何超出既定康复方案的举动。这是命令,‘红箭’,确保陆铮同志遵守。”
“是!明白!”沈念薇立刻应道,心中稍稍松了口气,但更大的压力随之而来。她结束通讯,看向病床上的陆铮。他正闭着眼,眉头紧锁,完好的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作训服左胸口袋上那枚冰冷的勋章,显然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焦灼和身体的剧痛。
等待是煎熬的。接下来的两天,陆铮依旧进行着超高强度的常规康复训练,甚至更加拼命,仿佛想用身体的极度疲惫来压制内心对那个“可能性”的渴望。他对手指精细动作的控制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已经能勉强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最轻的插棒,坚持数秒。但所有人都知道,这距离功能性恢复,还有漫长的天堑。
沈念薇则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疯狂查阅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神经电生理、电磁场生物效应、甚至是一些边缘的神经再生领域的文献,试图为那个疯狂的想法寻找一丝理论支撑,或者说,是为了找到足够说服自己(或许还有上级)的理由。
第三天下午,当夕阳再次将病房染成金色时,加密频道终于传来了回音。不是“磐石”,而是直接来自总部技术安全委员会的一位高级顾问——一位声音苍老却异常清晰冷静的老专家。
“沈念薇同志,陆铮同志,”老专家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你们请求调阅的数据,经过委员会最高级别审议,并征求了多位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电磁学泰斗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沈念薇和陆铮的心同时提到了嗓子眼。王栋梁也屏住了呼吸。
“一、‘蜂鸟’遗留的相关研究笔记极度残缺,且加密等级极高,破译进展缓慢。目前已破译部分,并未发现超出原简报内容的、关于‘意外收获’的实质性技术细节或实验记录。其本人标注‘或可用于修复’后,确实未见后续,原因不明。”
希望落空了一半。陆铮的眉头死死拧紧。
“二、基于现有理论模型和极其有限的体外细胞实验数据,委员会评估认为,‘夜莺’特定调制频谱电磁场对特定类型周围神经损伤存在微弱的生物效应可能性,理论风险等级:极高(不可控、不可逆损伤可能性大于60%)。因此,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活体临床尝试。此禁令为最终决定,不容置疑。”
冰冷的宣判,如同重锤,狠狠砸下!沈念薇的心沉到了谷底,下意识地紧紧抓住了陆铮的右手。王栋梁脸色发白。
陆铮闭上眼睛,下颌线绷得死紧,胸膛剧烈起伏,显然在承受巨大的失望和挣扎。
然而,老专家的话并未结束。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依旧冷静,“委员会亦认为,该理论方向本身,具有一定的前沿探索价值。纯粹的‘学术参考’请求,在确保绝对物理隔离和最高安全监管前提下,可予以有限度支持。”
有限度支持?沈念薇和陆铮猛地抬起头!
“经请示总部最高首长特批,”老专家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分量,“允许在总院地下三层最高屏蔽实验室(代号‘零域’),搭建一套极度简化、功率限制在安全阈值以下(仅为原‘夜莺’信号强度的百万分之一)、且完全物理隔绝任何外部网络连接的‘理论验证模拟平台’。”
“该平台仅限用于非活体的生物电信号模拟比对分析,严禁施加于任何活体组织(包括人体)。沈念薇同志,你作为‘夜莺’技术核心破译人员,授权你负责平台的数据接口和模拟调制部分。陆铮同志,允许你作为‘理论研究对象’,提供已采集的、离体的肌电信号数据用于比对分析。整个过程,需在技术安全委员会指派的专家小组全程监控下进行。你们是否明白?”
这简直是在走钢丝!是在绝对的禁令边缘,开了一个极其微小、被严格到极致监管的“观察窗”!它不允许任何治疗性尝试,只允许“看”,甚至不能直接用陆铮的身体去看,只能用他过去采集的肌电信号数据!
但这已经是总部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冒险!这意味着,那些高高在上的首长们,同样看到了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并愿意为此承担巨大的责任,开启这扇禁忌之门!
“明白!”沈念薇和陆铮几乎异口同声,声音都因激动而有些变调!
深夜。总院地下三层,“零域”实验室。
这里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更像一个银灰色的金属堡垒。墙壁、天花板、地板全部是厚重的特种金属屏蔽层,空气循环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内部陈设极其简洁,只有中央一个巨大的、连接着无数线缆和冷却管道的环形金属装置(简化版的模拟平台),以及周围一圈布满屏幕和仪器的控制台。气氛压抑得如同深海。
总部技术安全委员会指派的三人专家小组早已就位,神情严肃,如同法官。沈念薇坐在主控台前,深吸一口气,指尖飞快地敲击着键盘,调试着数据接口和模拟调制参数。她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极致的紧张和责任。
陆铮坐在轮椅上,被王栋梁推着,停在指定的“观察区”,距离那环形装置有十米远。他的左臂连接着一套高精度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采集器,正在实时采集他努力进行意念屈指时那微弱到几乎难以捕捉的肌肉电信号。这些信号将被输入模拟平台,与“夜莺”频谱进行纯粹的、非接触的数据比对模拟。
“数据采集正常。模拟平台启动。功率锁定:安全阈值以下。调制频率:按简报参数设定。开始注入模拟信号。”沈念薇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响起,带着一丝金属般的颤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