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朝堂之上议对策(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嫡子风云录》最新章节。

李浩望着突厥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移开视线。他深知,这仅仅是个开始。转身看着身边同样神情凝重的将士们,他大声说道:“收拾战场,加强戒备。我们回长安,定要想出万全之策,应对突厥接下来的动作!”说罢,他带着一众将领,大步迈向营帐,准备即刻返程。

一路疾驰,李浩终于回到长安。未作片刻停留,他径直进宫,面见李世民。此时的皇宫,静谧中透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宫墙高耸,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光。守卫们身姿挺拔,眼神警惕,仿佛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见到李世民,李浩单膝跪地,恭敬地说道:“陛下,儿臣已成功击退突厥的试探性进攻,但突厥实力未损,后续恐有大规模行动。”李世民微微点头,面色凝重,目光中透着忧虑与坚毅:“起来吧,此次你做得很好。但突厥狼子野心,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李世民当即召集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对策。随着一声声“皇上驾到”,大臣们纷纷整冠束带,鱼贯而入。朝堂之上,气氛严肃而压抑。雕梁画栋间,龙椅高高在上,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突厥近日来犯,虽被击退,但边境局势依旧严峻。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商讨应对突厥的长期策略,同时,边境战事吃紧,改革之事也不能耽搁,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进改革,也需一并商议。”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袍的大臣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突厥屡屡挑衅,我大唐应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打击其嚣张气焰,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厉害,如此方能一劳永逸,确保边境安宁。”此大臣声音洪亮,语气坚定,脸上透着一股决然。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赶忙站出来,连连摇头:“不可,不可啊陛下。突厥地处塞外,骑兵机动性强,我军深入其境,恐会陷入其埋伏。再者,战争耗费巨大,如今边境局势紧张,国内民生亦需安抚,此时主动出击,恐非明智之举。依老臣之见,加强防御才是上策,修筑坚固工事,储备充足粮草,让突厥无机可乘,避免陷入战争泥潭。”老臣言辞恳切,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一时间,朝堂上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人支持主动出击,认为这是展现大唐威严的好机会;有人则力挺加强防御,强调稳扎稳打的重要性。嘈杂的争论声在朝堂内回荡,气氛愈发紧张。

李浩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快速思索着。待大臣们的声音稍歇,他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皇上,诸位大人,儿臣有一策,愿与大家分享。”众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他身上。

李浩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儿臣以为,主动出击与加强防御,各有优劣。我们不妨采取‘防御与外交并重’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加强边境防御,增派兵力,修缮工事,确保边境防线固若金汤。同时,大力发展军事技术,改进武器装备,提升我军战斗力。另一方面,派遣使者与突厥周边的部落进行外交活动。突厥之所以敢屡屡进犯,倚仗的便是其在塞外的势力。若我们能分化其周边部落,让他们不再支持突厥,甚至与我大唐合作,那么突厥便会孤立无援,其威胁自然会大大降低。”

李浩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朝堂上清晰地传开。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大臣们的表情。有的大臣微微点头,似乎认可他的观点;有的则面露思索之色,在权衡利弊;还有的面露怀疑,似乎对这一策略能否成功心存疑虑。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李浩此策,甚有道理。既考虑到了当下的防御之急,又着眼于长远的外交布局。诸位爱卿,你们意下如何?”

朝堂上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片刻后,房玄龄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李浩大人此策,兼顾攻守,以柔克刚,臣以为可行。外交之举,或能兵不血刃地化解部分危机,而加强防御,也能让我军有备无患。”

杜如晦也随即附和:“臣附议。当下局势,需多管齐下,此策略可一试。”

然而,朝中保守派大臣却面露难色,一位大臣皱着眉头说道:“殿下之策虽好,但派遣使者前往塞外部落,路途遥远,且部落心思难测,万一使者有去无回,或是部落阳奉阴违,反而泄露我大唐机密,那该如何是好?再者,加强防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恐会加重百姓负担。”

李浩看着这位大臣,诚恳地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此策确实存在风险。但我们可挑选经验丰富、能言善辩之人担任使者,同时做好周全的准备,确保使者的安全与任务的顺利进行。至于加强防御所需的资源,我们可通过合理调配,优化赋税等方式,尽量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只有边境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行。”

朝堂上众人又开始小声议论起来,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李浩静静地站在那里,心中既有对自己策略的自信,又有对能否得到众人支持的担忧。

此时,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洒在朝堂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尘埃在光线中飞舞。大臣们的身影在光线中时隐时现,仿佛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博弈正在这光影交错间悄然展开。

李浩的“防御与外交并重”策略能否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又能否有效应对突厥的威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