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封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肆意人生》最新章节。

“官家保重龙体,万事待龙体痊愈后再议啊。”

“痊愈?”

赵祯轻轻摇了摇头,眼中满是疲惫与茫然,

“英国公在密报中说,那顾廷烨手段神鬼莫测,竟能号令百兽,让它们俯首帖耳,

想来那从交趾回来的禁军将士们传的消息是真的,那顾廷烨是真的能够操控万蛇;

而顾廷烨本身又是纵横沙场的猛将,如今将西夏李氏取而代之,有整个西夏作为根基,兵强马壮。

朕若要征讨他,势必要倾尽国力,到时候……国内怕是要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啊。”

他说着,语气里满是不忍,不得不说,赵祯的“仁”,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沉默片刻,赵祯又将目光投向一旁垂手侍立的王太医,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王太医,你可直言不讳,如今,朕……还剩下多少时间?”

王太医闻言,脸色一变,也顾不得自己六十多岁的高龄了,连忙跪倒在地,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支支吾吾道,

“官……官家的龙体素来康健,只是一时急火攻心,并无大碍,万万不可胡思乱想。”

赵祯躺在床榻上,看着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的王太医,脸上露出一丝和蔼的笑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

“王太医,你不必顾虑。朕又不是暴君,不会因直言而降罪于你。朕只想知道实情。

自从荣妃生下鼎儿,朕便觉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精力大不如前。

尤其是今日吐了这口血,更是觉得五脏六腑都像是被掏空了一般。”

王太医抬起头,望着赵祯苍白的面容,眼中满是痛心与无奈,他重重叹了口气,泪水终究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哽咽着说道,

“官家……臣斗胆直言,依臣诊断,官家这是积劳成疾,加上情志郁结,伤及根本。

就算是日后无大病侵袭,悉心调养,最多……最多也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话音落下,寝室内一片死寂。

赵祯怔怔地望着帐顶的流苏,眼神空洞,良久,才轻轻闭上了眼睛,一滴清泪从眼角滑落,浸湿了枕巾。

而殿内守着的宫女侍卫太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流下了眼泪,毕竟,赵祯那仁宗的庙号可不是白白得来的。

赵祯庙号中的“仁”字,从不是史书的虚誉,而是他一生言行的精准镌刻,

他的仁,是藏在日常琐碎里的温厚。对待皇城之中的宫女、太监与侍卫,他从无帝王的骄矜与刻薄。

史料记载,某次用餐时他吃到一粒沙子,硌得牙根生疼,

却悄悄吐出来攥在手心,叮嘱身边内侍切勿声张,只因怕管事的宫人因此获罪受罚。

寒冬时节,他夜里批阅奏章,渴了想喝碗热汤,转念一想宫人早已歇息,便硬生生忍到天明,不愿为一己之需惊扰他人。

这般体恤下人的细节,在他的生平中俯拾皆是,让皇城上下少了几分宫闱的冰冷,多了几分人情的暖意。

而这份仁心,延伸至治国理政,便化作了独树一帜的“无为而治”。

此“无为”绝非庸碌无为、放任自流,而是“不妄为、不扰民”的清醒克制,

不滥用皇权强推苛政,不兴土木劳民伤财,更不轻易开启战端,始终秉持“休息乎无为”的治国理念。

他深知百姓疾苦源于苛政与兵戈,故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面对朝堂争议,他不搞一言堂,而是广开言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

这般宽容松弛的政治氛围,恰似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文化艺术得以蓬勃生长,让士大夫阶层得以畅所欲言、积极参政。

而赵祯去世时,不仅北宋百姓“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据说,连辽国的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感慨“四十二年不识兵革”,并为之痛哭。

当然了,这个世界的赵祯,此时历史上的赵祯确实是要差上了一个档次,

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赵祯看向张茂则开口说道,

“茂则,给朕拟旨,封宁远侯顾廷烨为宁王,永镇西夏!”

没办法,赵祯如今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了,他还得想办法给自己的太子铺路呢,

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对付千阙了,与其双方撕破脸皮,等着千阙在西夏登基称帝,

还不如赵祯直接一道旨意,先将千阙封王,毕竟,如今千阙造反的事儿,只有少数人知道,

只要赵祯封王封的及时,那千阙名义上就是他大宋的王爷,

虽然这么做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好歹明面上能过得去,

至少让世人知道,这宁远侯是因为把西夏打下来,大宋才给他封的宁王,

而不是宁远侯造反了,朝廷对他无能为力,只能给他封个宁王。

赵祯其实也是在赌,在赌千阙心里对大宋还有一丝感恩,不会撕破脸皮,接受宁王这个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