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案例大赛的隐藏彩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告白指令请签收》最新章节。
我盯着手机屏幕,江逾白最后那句话还在我耳边回荡。他说:“明天案例大赛报名,要不要组队?”
我没回他,直接把消息关掉了。可第二天一早,我在教学楼门口碰见他的时候,他已经站那儿等我了,手里拿着两张报名表。
“交了吗?”他问。
“没。”我说。
他把表格递过来,“一起填。”
我接过笔,低头写名字。手有点抖,可能是早上没吃东西。填完递回去,他看了我一眼,没说话,但嘴角动了一下。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准备比赛。选题是跨国品牌本地化营销策略,我负责数据分析,他做方案框架。我们每天晚上在图书馆碰头,有时他也来我宿舍楼下接我,站在路灯下面,安静地等。
有一次我下楼晚了,远远就看见他靠在墙边刷手机。我走过去,他抬头说:“来了。”
“嗯。”
“冷吗?”
“还行。”
他把手插进外套口袋,拿出一条浅灰色围巾,“给你。”
“我不用。”
“拿着。”
我没再推,接了过来。围巾是新的,标签还没拆。我攥着它,没戴,也没说谢谢。但他好像也不在意。
比赛那天,礼堂坐满了人。我们坐在后台候场区,前面几组正在答辩。江逾白翻着PPT,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我看着他侧脸,忽然想起昨晚视频里他说的话。
“你是我的优先级。”
那时候我觉得这句话太重了,现在却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接受。
轮到我们上台时,主持人念出我们的名字。我站起来,膝盖有点发僵。江逾白看了我一眼,伸手扶住我的椅背,像是提醒我别忘了拿资料。我抓起文件夹,跟他一起走上台阶。
灯光打下来很亮,我能感觉到台下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我走到讲台前,把U盘插进电脑,手心全是汗。
PPT加载出来,第一页是我们项目的标题:《文化转译中的情感共鸣机制》。
评审提问环节很顺利。我回答数据模型部分时声音有点低,但没卡壳。江逾白补充市场策略时语速平稳,逻辑清晰。结束后,台下响起掌声。
主持人宣布结果前,说要展示获奖作品的最终页。
“让我们看看林溪和江逾白同学为这次案例特别设计的结尾。”
大屏幕一闪,画面变了。
我愣住了。
三百六十二张照片拼成的“江&林”两个字,横在屏幕中央。黑白的,边缘模糊,但能认出来——那是我。
操场上的我,背着书包走路的我,在图书馆窗边打盹的我,在食堂端着餐盘皱眉的我……全都被拍了下来。
有人小声惊呼,后排传来议论声。我站在台上,脑子一片空白。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没有看屏幕,而是看着我。
“你什么时候……”我低声问。
“从高二开始。”他说,“每次看到你,就想留个记录。”
我喉咙发紧,“为什么?”
“因为想靠近。”
主持人笑着接过话筒:“没想到这个案例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请问你们给这个作品起名字了吗?”
江逾白接过话筒,声音不大,但全场都能听见。
“叫《从362次偷拍到365天相伴》。”
台下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掌声。有人笑,有人鼓掌,还有人吹口哨。
我低下头,眼眶发热。不是因为尴尬,是因为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独自走过来的那些年,其实有人一直在后面默默跟着。
他轻轻握住我的手。我本该抽开的,可我没有。
他的手掌很暖,手指慢慢收紧,把我的手完全包住。
“怕吗?”他问。
“不怕。”我说。
其实有点怕。怕这么多人看着,怕这些话说出去收不回来,怕以后再也找不到现在这种安心的感觉。
但我更怕的是,如果不说,以后会不会后悔。
主持人请我们去领奖台合影。工作人员递来奖状和纪念杯,闪光灯不停闪烁。我站在最中间,江逾白的手一直没松开。
拍完照后,人群还没散。有记者模样的人提着相机往这边走,身后跟着学生会的干事,应该是想做个采访报道。
江逾白察觉到了,不动声色地侧身一步,挡在我前面。
“感谢支持。”他对走过来的人说,“具体细节后续会有统一回应。”
对方愣了一下,笑着说好,转身走了。
等周围稍微安静些,他才转过头看我。
“刚才心跳很快。”他说。
我瞪他,“谁让你当众说那种话。”
“哪种?”
“什么偷拍三百六十二次,什么相伴三百六十五天。”
“都是事实。”
“听着像表白模板。”
“不是模板。”他低头看我,“是总结。”
我抿着嘴不说话。他也不急,就这么站在我旁边,手指依然缠着我的。
台下的观众陆续离场,但我们还没动。舞台的灯还亮着,照得整个区域像被圈出来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觉得现在算什么?”我忽然问。
“你说呢?”
“不是情侣吗?”
“是。”
“那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让大家都知道?”
“因为我不想再藏着了。”他说,“以前怕吓到你,怕你跑。现在我知道你会留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