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红线4(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浮世绘》最新章节。
“红线空间”的开幕展,名为《交织的叙事》。
消息通过精心设计的线上线下渠道发布,迅速在城市的艺术圈和文创领域激起涟漪。开幕前夜,亦未和月色最后一次巡视这个由老纺织厂仓库蜕变而来的空间。高挑的屋顶下,原有的工业结构被保留,粗粝的混凝土柱与温暖的原木展台、柔和的灯光设计形成奇妙的对话。空气中还飘散着新刷油漆和木材的淡淡气味,混合着月色特意挑选的、带有安抚效用的雪松精油香氛。
最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整个主展区上方的红色线艺装置。成千上万条不同材质、不同深浅的红色丝线,从屋顶垂落,在空中交织、缠绕、延展,形成一个巨大而轻盈的、仿佛有生命在流动的立体网络。灯光穿过这些红线,在墙面和地面投下变幻莫测的阴影,行走其间,如同漫步在一个温暖的、红色的梦境。
“它像…血管系统。”亦未仰头看着,轻声说。商业并购的脉络图在她脑中闪过,但眼前这个由实物构成的网络,更具一种撼人心魄的、生命本身的感染力。
“或者思想的联结。”月色站在她身旁,目光柔和,“每一根线都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有我的学生,有社区的老人,甚至有在网上看到征集令的陌生人。他们寄来自己的红线,附上简短的故事。”
她们走到一面展墙前,上面展示着部分寄来的红线与故事卡片。一条磨损严重的红毛线,属于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用它为无数学生织过围巾;一缕鲜艳的红丝线,来自一位刚刚学会刺绣的年轻女孩,她绣出了第一朵属于自己的玫瑰;一截朴实的红棉线,伴随着一位父亲的故事,他曾用这种线为女儿修补心爱的布娃娃。
“你看,”月色拿起那张修补娃娃的卡片,“这些线,看似普通,却承载着记忆和情感。这就是‘红线空间’想讲述的——手艺的背后,是人的故事,是生活的温度。”
亦未沉默地看着,她习惯于分析数据和趋势的大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阅读”到物质承载的情感重量。她想起自己那幅挂在公寓玄关的、只有两条红线的画,原来那抽象的红色,背后可能也藏着某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开幕日当天,人流超出了预期。艺术家、手工艺人、收藏家、好奇的市民、亦未商业上的伙伴,甚至一些媒体记者,汇聚于此。亦未穿着利落的定制裤装,从容地周旋于宾客之间,用她熟悉的商业语言介绍着项目的公益模式和发展愿景。她的自信与专业,让许多原本可能带着猎奇心态而来的商业伙伴,开始用认真的态度审视这个空间。
月色则穿着那条亦未参与制作的深蓝色“夜空”长裙,像一位沉静的向导,向人们讲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技艺与故事。她的语调平和,眼神专注,当她的手轻轻拂过一件古老的纺织工具,或指向红线装置中某个特别的结点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跟随她的指引,去感受手艺的深度。
亦未在与人交谈的间隙,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月色。看到她被一群人围着,耐心解答问题,看到她偶尔投来的、带着询问和鼓励的眼神,亦未的心便安定下来。她们像两个配合默契的舞者,在不同的轨道上,共同支撑着这个空间的能量场。
陆衍也来了。他穿着昂贵的西装,脸上挂着审视的表情,在展厅里慢慢踱步。亦未注意到他,内心瞬间绷紧,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她看到陆衍在那面“红线故事”展墙前停留了许久,然后走向月色正在讲解的一组用传统植物染工艺制作的布艺作品。
亦未缓步靠近,听到陆衍带着些许质疑的语气:“月女士,不得不承认,这个空间很有…氛围。但恕我直言,情怀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些手工制品,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竞争力在哪里?”
月色没有立刻反驳,她拿起一块用靛蓝反复染制、带有独特晕染效果的布料,微笑着说:“陆先生,您看这块布。它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瑕疵’,但这正是它独一无二的地方。工业品追求的是标准化的完美,而手工艺品,售卖的是‘独特性’,是蕴含在物品里的时间和心意。这就像…”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亦未,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就像商业投资,有的追求短期暴利,有的则看重长期的价值构建和品牌积淀。”
陆衍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月色会用商业逻辑来回应。亦未适时走上前,接口道:“陆总,‘红线空间’并非反对工业化,而是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选择。我们探索的是如何将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商业运作结合,打造具有文化附加值的精品,甚至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长线项目’。”
陆衍看着并肩站立的亦未和月色,一个理性锐利,一个温和坚定,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难以攻破的合力。他扯了扯嘴角,最终只是点了点头:“很有意思的尝试。我会持续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亦未和月色交换了一个眼神,无声地松了口气。第一场小小的正面交锋,她们赢了。
开幕展大获成功。“红线空间”及其《交织的叙事》主题展,成为了城市文化地图上的一个新热点。媒体报道称其为“商业理性与人文温情的成功嫁接”。预约参观和体验课程的人数爆满,甚至有品牌找来寻求联名合作。
成功的喜悦之外,是具体运营中纷至沓来的挑战。亦未习惯了公司里层级分明、指令畅通的管理模式,而“红线空间”更像一个有机生长的生态,里面有固执己见的老手艺人,有天马行空的艺术家,有热情但缺乏经验的志愿者。决策往往不能靠命令,需要更多的沟通、协商和耐心。
一次关于是否要引入一个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创品牌入驻的讨论会上,分歧产生了。亦未从运营成本和流量角度考虑,认为引入知名品牌可以快速提升空间的人气和收入。而月色和一些手工艺人则担心,过于商业化的氛围会稀释空间的纯粹性和艺术质感。
“我们需要活下去,才能谈理想。”亦未试图理性分析,“适当的商业化不是妥协,是手段。”
“但如果手段模糊了目的,那一切就失去了意义。”一位老染织艺术家激动地说,“这里应该是一个安静感受手艺的地方,不是另一个购物中心!”
讨论陷入僵局。月色看着亦未紧蹙的眉头,又看看老艺术家涨红的脸,没有立刻表态。会议不欢而散。
当晚,工作室里气氛有些沉闷。亦未对着笔记本电脑处理公司邮件,但敲击键盘的力道比平时重。月色在一旁整理新到的丝线,动作比平时慢。
“你觉得我错了吗?”最终,亦未合上电脑,声音带着疲惫。
月色放下手中的线轴,走到她身边坐下:“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你看到的是让空间持续运转的骨架,他们看到的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灵魂。”
“但骨架如果断了,灵魂也无处依附。”
“灵魂如果散了,骨架也只是空壳。”月色握住她的手,“亦未,记得我们一起做那条裙子吗?你负责结构,我负责感觉。我们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