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余烬温,新策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锦堂藏玉》最新章节。
晨曦像被揉碎的冰片,透过蒙着细尘的窗纸渗进来,在青砖地上洇开一层青灰冷调。没有暖意,只把房梁上悬着的旧帐幔映得愈发萧索,连带着空气里都浮着细碎的寒。炭盆蜷在屋角,底下垫着的青砖早失了温度,盆里那堆灰烬白得发僵,像极了沈静姝此刻的模样 —— 眼睫垂着,呼吸轻得能融进风里,偏那交叠在锦被上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摩挲着什么。
得凑得极近,才能看清她指尖的动作。锦被下藏着两样东西:一本线装薄册,封皮磨得发毛,是母亲生前日日翻阅的;还有个白瓷药瓶,釉面凉得沁骨,瓶底刻着极小的 "苏" 字。指尖先是轻轻蹭过薄册的糙面,像触碰母亲旧时缝补的针脚,转而又按住瓷瓶,指腹贴着冰凉的釉色反复打转,仿佛要从那冷硬里榨出些暖意来。
昨夜拆看薄册的情景还在眼前。母亲的字迹偏瘦,却带着韧劲,写到动情处墨痕晕开,是泪滴打湿的痕迹。"静姝亲启" 四个字端端正正,往下却是字字泣血:父亲并非病逝,是被张嬷嬷背后的势力下毒;小禾的死不是意外,是撞破了他们转移家产的秘密;就连这瓶假死药,也是她托了三层关系才从江湖郎中手里换来的,代价是变卖了陪嫁里最后一支玉簪。
这些字像烧红的烙铁,一烫上灵魂就再也褪不去。沈静姝闭了闭眼,睫毛颤得厉害。一夜之间,她身上的重量翻了倍。从前只消顾着自己在侯府的立足之地,如今却扛着两条人命的冤屈,还有母亲用性命铺就的退路。
那瓶假死药确实是条路。可这条路太窄,窄得像悬崖边的独木桥。桥那头真能算平安吗?怕不是要带着对母亲的愧疚、对小禾的亏欠,一辈子隐姓埋名,活成个见不得光的影子。
她猛地攥紧了手,薄册的棱角硌得掌心发疼。
不是不怕死。昨夜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喉咙里火烧火燎的痛感还没散尽,她比谁都清楚死亡的冰冷。可她更不甘 —— 凭什么仇人身在高位,夜夜安枕?凭什么母亲和小禾枉死,连句公道话都没有?凭什么她得了重来的机会,却要像丧家之犬般逃匿?
这侯府是龙潭虎穴,她打从嫁进来就知道。母亲走的是隐忍路线,对着张嬷嬷的刁难笑脸相迎,对着萧煜的冷淡低眉顺眼,到最后还是落得个 "暴病身亡" 的结局。可她沈静姝,偏不想走这条老路。
绝境里未必没有生机。就像墙角砖缝里的草,再硬的地也能钻出绿来。
思绪像被风吹动的烛火,先是乱晃,渐渐就稳了下来。悲伤还在,像压在心底的石头,可愤怒却慢慢沉了底,化成了更冷的东西。她忽然想起父亲教过的棋艺,越是危急的棋局,越要沉住气看清楚棋盘上的每一颗子。
张嬷嬷是最显眼的黑棋。这老妇在侯府待了三十年,手底下管着采买、库房好几处要害,连二夫人见了都要让三分。听说她早年救过老侯爷的命,背后更是连着朝堂上的某位大人,势力盘根错节得像老梅的根,一动就要带出整片泥土。
萧煜则是颗看不清颜色的子。他是侯府世子,名义上是她的丈夫,却对她向来冷淡。昨夜她 "病危",是他第一时间让人请了太医,可转头就对张嬷嬷说 "不必太过张扬"。他给了她庇护,却又把界限划得清清楚楚,既像挡箭牌,又像监工,谁也猜不透他心里的算盘。
而她自己,连颗正经的棋子都算不上。无娘家可依,无亲信可用,身边只有春雨、秋纹两个丫鬟,稍有差池就是万劫不复。
硬碰硬?无异于拿鸡蛋撞石头。前几日她试着打听小禾的死因,才问了两句,就被张嬷嬷以 "冲撞主子" 为由罚跪了半个时辰,若不是春雨求情,怕是要冻坏了膝盖。
一味躲着?更不是办法。假死药只有一瓶,母亲的仇一日不报,她就一日不得安宁。
那就只能借力。像屋檐下的蛛网,借着风的力气,把猎物缠得牢牢的。
萧煜需要她。至少现在需要。侯府里盯着世子妃位置的人不少,她这个 "病秧子" 活着,反倒能替他挡些明枪暗箭。这便是她唯一的依仗,是溺水之人抓住的浮木,必须攥紧了。
可光攥着浮木不够,得自己学着游水。第一步,就是要知道水里藏着多少暗礁。她需要信息,不是从前那样东拼西凑的零碎消息,是能看透人心、抓准把柄的实料。
她需要眼睛和耳朵,藏在暗处的那种。
春雨忠心耿耿,可性子太直,让她去问件事,定会直来直往地开口,反倒打草惊蛇。秋纹机灵些,却又太浮躁,遇事沉不住气,容易露马脚。这两个丫头,守着她的院子尚可,真要做些隐秘的事,还差得远。
沈静姝的目光飘向窗外。院墙根下,一个小丫鬟正蹲在那里扫雪,动作轻得怕惊了什么。侯府里这样的人太多了 —— 浣衣房的婆子、守库房的丫头、甚至是烧火的小子,他们站在最底层,像宅子的毛细血管,看着不起眼,却连通着各处的消息。谁和谁结了怨,哪房偷偷拿了库房的东西,张嬷嬷最近和哪个管事走得近,这些事他们比主子们清楚百倍。
就像前几日送药来的小丫头雀儿,不过是个三等丫鬟,却能随口说出 "张嬷嬷昨夜去了二夫人院里" 这样的话。
可怎么把这些人变成自己的眼线?用钱买?她手里的金叶子不多,且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说她 "勾结下人"。给些小恩小惠?几块点心、半匹布,未必能换得真心,说不定转头就被卖了。
她指尖又蹭过薄册,忽然想起母亲写的 "以需为引"。这侯府里,像小禾那样受欺压的下人还少吗?张嬷嬷苛刻,动辄打骂;各房主子争斗,下人常被当作替罪羊。这些怨气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给一点雨露,就能发芽。
或许,她不用主动去 "收买"。只要在恰当的时候,递上一点 "公正"—— 比如替受冤的小丫头说句公道话,给生病的婆子送些药材 —— 不求立刻见效,只求在他们心里埋下个念想:世子妃不是个冷心肠的人。
这得慢慢来,像熬药那样,火候急不得。不能让人看出刻意,更不能留下痕迹,要像春雨落在泥土里,悄无声息的。
与此同时,她自己也得 "醒" 过来。不是真的康复,是要让萧煜觉得,她这颗棋子还有用。若一直躺着当病秧子,等侯府里的风波平息了,她迟早会被弃如敝履。
怎么才算有用?得懂侯府的规矩,知各房的底细,甚至要能从萧煜的只言片语里,摸出些朝堂的风向。这些东西,不能靠问,得靠听、靠看、靠拼凑。就像拼一幅碎掉的画,把府里的闲话、管事的脸色、甚至是送来的饭菜冷热,都当成碎片,慢慢拼出真相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