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你听见灯在哭吗(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后宫开冥途》最新章节。

乾清宫三更未熄灯。

烛火在风中剧烈摇晃,映得龙纹金砖上的影子如蛇般扭动。

萧玄策独坐御案前,手中朱笔悬于奏折之上,笔尖悬着一滴未落的朱砂,像一颗凝固的心脏。

他额角渗汗,视线模糊。

那奏折上的字迹忽然扭曲、扭曲、再扭曲——墨痕裂开,爬出一张张惨白的小脸,眼眶空洞,嘴角咧到耳根,齐声低语:

“皇帝哥哥……你还记得我吗?”

声音稚嫩,却带着地底深处的寒意,顺着耳道钻入脑髓。

他猛地摔笔,朱笔撞上案角,断成两截,墨汁泼洒如血。

他拂袖一扫,烛台翻倒,火焰扑地熄灭,黑暗瞬间吞噬半殿。

可那哭声没停。

反而更近了。

梁上,影七伏身如影,屏息凝神。

他的目光穿过雕花横木的缝隙,死死盯住殿中龙柱——那本该投下坚实阴影的柱子,此刻竟泛起水波般的涟漪。

一道半透明的小手,正从黑暗中缓缓探出,五指纤细,指甲青黑,一寸一寸攀向帝座扶手。

那手没有温度,却让整座乾清宫的空气骤然冻结。

影七瞳孔一缩。

他认得这种魂相——不是寻常冤魂,而是“灯中之魂”,被封于宫灯芯火、以帝王阳气供养的祭灵。

传说它们只在“灯契”将溃时现形,预示着承契者命不久矣。

而此刻,它们竟主动现于天子眼前。

他悄然退走,身影融进夜色,如同一道无声的刀锋,直奔西苑偏殿。

与此同时,沈青梧盘坐于寝殿地心井旧址。

这里曾是她初入冥途的起点,也是她与地府签订契约的祭坛。

青砖已被她亲手撬开三寸,露出下方幽黑的泥土,隐隐有阴气如丝线般缠绕升腾。

她拔下发间金钗,以指尖割破掌心,血珠滴落,正中一卷横卧于坑中的竹简——“册灵”。

刹那间,幽光暴涨。

竹简无风自动,泛出青灰色的冷芒,九百个名字逐一浮现,浮空排列,如星图般旋转。

可不等她细看,那些名字竟自行重组,化作一段残缺图谱,字迹斑驳,却依稀可辨:

“……靖难十七年,钦天监三百六十一人,尽诛……遗诏藏于太庙东壁……祭童七十二,守脉人承灯……”

沈青梧呼吸一滞。

她闭目,催动识海深处的冥途之力,借“地喉”共鸣,反向追溯地脉记忆。

刹那间,意识沉入地底千尺——

画面闪现。

太庙地宫,烛火昏黄。

先帝身着玄袍,跪于石棺前,双手颤抖地合上棺盖。

棺内,一名童子仍在啼哭,声音被石板截断,只剩呜咽。

棺身刻着四个血字:“祭童第七十二”。

而棺旁,站着一个瘦小的少年,九岁模样,身穿明黄内侍服,双手捧着一盏青铜灯,眼神空洞如死。

那是——年幼的萧玄策。

沈青梧猛然睁眼,眸中寒光如刃。

“原来如此……”她低语,声音冷得像从地底刮出的风,“他不是参与者……他是第一个被献祭的祭童。”

她终于明白,为何萧玄策天生阴瞳,能隐约窥见鬼影;为何他自登基以来,夜夜不眠,批阅奏折至天明——那不是勤政,是压制。

压制体内那枚以童稚之身种下的“灯契”。

压制那盏由三百六十一颗人头点燃的“国运灯”。

她指尖抚过心口——第六道冰裂纹竟在微微颤动,竟开始逆向蔓延,向第七道裂痕回溯。

这是她从未见过的异象。

而就在这时,素纱无声现身,单膝跪地,掌心托着一段焦黑指骨,骨上刻着两个深陷的字:“响骨”。

“太庙地底,九根镇龙钉旁,埋着七十二具祭童遗骨。”素纱声音如风中残纱,“我以阴丝叩骨,得魂音断续。”

她轻敲指骨。

骨鸣如泣,断续传出魂音:

“守脉……非镇魂……乃赎罪……每代帝王,皆需承灯三十六夜……否则地喉噬心……”

沈青梧指尖一颤。

她终于彻底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