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锦灰堆深(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清朝小说集》最新章节。
康熙二十六年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中。太皇太后孝庄的离世让整个皇宫陷入哀伤,连往日喧闹的御花园也静得能听见雪落的声音。
乾清宫西暖阁内,康熙独坐案前,手中朱笔悬在半空已有一刻之久。奏折上的墨迹早已干涸,他的目光却穿透纸面,落在虚无的某处。檀香在鎏金香炉中静静燃烧,一缕青烟袅袅上升,在空气中勾勒出变幻莫测的形状。
“皇上,该用膳了。”李德全轻手轻脚地进来,声音压得极低。
康熙恍若未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的一处细微划痕——那是他十三岁那年,祖母教他批阅奏章时,他激动之下不小心用镇纸留下的。
“李德全,”康熙突然开口,声音沙哑,“慈宁宫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吗?”
“回皇上,按您的吩咐,太皇太后的贴身物件都原样保存着,只等皇上亲自过目。”
康熙放下朱笔,指尖微微发颤。他至今不敢相信,那个在他儿时为他挡下鳌拜刀锋的祖母,那个在他亲政路上坚定支持他的祖母,就这样离开了他。
“摆驾慈宁宫。”
雪后的紫禁城银装素裹,宫人们跪伏在扫净的甬道两侧。康熙的龙辇缓缓行过,留下一串深深的车辙。慈宁宫门前,那株老梅依然倔强地开着,红艳如血的花瓣在寒风中颤动,仿佛在执着地等待什么。
“你们都退下。”康熙站在祖母的寝殿门前,摆了摆手。李德全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敢违抗,带着一众太监宫女退到了外殿。
推开门的那一刻,熟悉的沉水香气息扑面而来,康熙几乎以为会看见祖母坐在窗边的罗汉床上,微笑着向他招手。然而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孝庄的妆台、书架、衣柜都保持着原样,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康熙轻轻抚过每一件物品——和田玉的梳子、绣着蒙古纹样的荷包、那把她最爱的紫檀木琵琶。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数回忆。
“孙儿来陪您说说话了,祖母。”康熙低声呢喃,喉头发紧。
他缓步走向那个红木描金的柜子,那是孝庄最珍视的私人物品存放处。柜门上精致的铜锁已经被取下——按照满人习俗,长者去世后,最亲近的亲属有权查看其私人物品。
柜中整齐码放着几个锦盒和包袱。康熙小心翼翼地取出最上面的枣红色绸缎包袱,解开系带。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笺,边缘已经微微卷曲。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封,展开后却愣住了。
纸上是用蒙文写就的诗句,字迹潇洒不羁,绝非祖母惯常的工整笔迹。康熙精通满蒙汉三种文字,诗句内容一目了然:
“草原的雄鹰啊,
为何停留在金笼?
可记得克鲁伦河畔,
那夜篝火映红的脸庞......”
落款是一个蒙古名字:巴特尔。
康熙的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巴特尔——四十年前蒙古科尔沁部最年轻有为的可汗,在顺治初年曾多次进京朝觐,后来在一次狩猎中意外坠马身亡。
他急切地翻看其他信件,全都是情诗,时而炽热,时而忧伤。这些诗句里藏着一个年轻女子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与他记忆中那个威严端庄的祖母判若两人。
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从信笺中滑落,康熙弯腰拾起。这是一张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京郊的土地分布。更让他震惊的是,那些圈地案中被侵占的汉民田产,最终都流向了一个标注为“双龙会”的商号。
康熙的目光落在地图角落的印章上。那枚双龙戏珠的图案,与他曾在密档中见过的朱三太子玉佩如出一辙。
窗外传来一阵风声,吹得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康熙攥紧手中的地图,指节泛白。他想起祖母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欲言又止的模样。
“蒙古的鹰……”当时她只说了这四个字,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此刻,康熙终于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那不仅是对一段逝去爱情的追忆,更是一段埋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政治交易。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积雪覆盖的宫墙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传来太监清扫积雪的声音,一下一下,像是在敲打他的心。
“李德全。”康熙唤道。
“奴才在。”李德全连忙小跑进来。
“传朕旨意,彻查京城所有名为'双龙会'的商号。记住,此事仅限你我二人知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