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金山捷报,长安暗涌(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乃翁,大唐中兴了!》最新章节。

在奏疏的末尾,他笔锋一转,写道:

“……今西域初定,然疮痍未复,人心待抚。黠戛斯狼子野心,窥伺北疆;大食远遁,其心难测。臣受陛下重托,总督河西、北庭、安西军事,敢不竭尽驽钝,以期善后?然则,久镇边陲,非人臣之福;功高震主,古有明训。臣每念及此,夙夜忧叹。

伏乞陛下,念西域渐安,准臣于妥善安排诸般防务、抚慰事宜后,回京面圣,详陈边情,并缴还河西节度使之节钺,以全臣子之心,安朝廷之议……”

这最后一段,写得极有技巧。他既表明了自己忠于职守,要继续处理好西域善后,又明确表达了不愿久握重兵、希望回京述职的意愿,甚至主动提出交还部分权力(河西节度使)。这既是对程元振来信提醒的回应,更是直接向皇帝表明心迹,以退为进,化解可能存在的猜忌。

奏疏写罢,用火漆封好,以八百里加急,直发长安。

---

就在杜丰的露布奏疏驰骋在通往长安的驿道上时,长安城内,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进行。

大明宫,紫宸殿。

肃宗李亨斜倚在榻上,面色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听着内侍省监程元振低声禀报。

“大家,近日朝野内外,皆在盛传杜帅西域大捷,说是突骑施已灭,西域诸国纷纷归附,实乃陛下登基以来,不世出之武功……”程元振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肃宗“嗯”了一声,脸上看不出喜怒:“杜卿确是干才。安史之乱是他,西域定鼎也是他。朕心甚慰。”

程元振偷眼觑了觑皇帝神色,小心翼翼地道:“大家说的是。杜帅功在社稷,无人能及。只是……只是这功劳太大了些,外面难免有些不着调的议论……”

“哦?什么议论?”肃宗眼皮微抬。

“无非是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老生常谈。”程元振低声道,“还有些人,揣测杜帅久在边关,手握四镇精兵(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又与太子殿下……关系匪浅,恐……恐非国家之福。”他刻意将“与太子殿下关系匪浅”几个字说得稍重。

肃宗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舒展开,淡淡道:“杜卿是纯臣,朕深知。太子是储君,杜卿为太子师,亲近些也是常理。至于兵权……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罢了。”

程元振连忙躬身:“大家圣明,是奴婢多嘴了。只是人言可畏,杜帅远在边关,若因此等流言蜚语,寒了忠臣之心,或使军中生出些不必要的想法,反倒不美。”

肃宗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榻沿。殿内只剩下更漏滴答之声。

“太子近日身体如何?”肃宗忽然问道。

“回大家,太子殿下风寒已愈,只是精神仍有些短少,太医说还需静养些时日。”

“嗯。”肃宗不再说话,目光望向殿外,显得有些幽深难测。

程元振知道火候已到,不再多言,默默侍立一旁。他清楚,种子已经播下。皇帝对杜丰的倚重和欣赏是真的,但身为帝王,对权臣、对兵权、对太子与重臣过于密切关系的本能警惕,也是真的。尤其是在他自己身体并不算康健,太子又显文弱的情况下。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西域最终的捷报正式传来,等待杜丰自己的表态,也等待皇帝在权衡之后,做出最终的决断。

离开紫宸殿,程元振回到内侍省自己的值房。一名心腹小宦官立刻奉上一杯热茶,低声道:“阿爷,刚收到凉州密报,杜帅已发出《平定西域露布》,奏捷的同时,似乎……似乎有请求回京之意。”

程元振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杜子谦(杜丰字)……果然是个聪明人。”

他呷了一口茶,喃喃自语:“知道急流勇退,知道以退为进。如此一来,倒让那些想借机生事的人,无处下嘴了。也好,也好……这长安城,是该迎回这位擎天保驾的功臣了。只是,回来之后,这朝堂格局,又该是一番新气象了……”

他放下茶杯,开始思忖,在杜丰回京这件注定轰动朝野的大事中,自己,以及内侍省,该如何定位,又能从中获取怎样的利益。

长安的暗流,因为西域即将传来的定鼎捷报,而开始加速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