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你不说,我也在(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

来电显示:江予安。

他的声音很少这么急,语气里压着一丝她从未听过的紧绷:

“你爸在配电房待了六小时,没吃东西。”林野挂掉电话,指尖还残留着听筒的冰凉。

江予安的声音像一根绷紧的弦,在她耳膜上留下余震——他从不轻易慌乱,更不会用这种近乎失控的语气说话。

可此刻,那句“你爸在配电房待了六小时”像一块烧红的铁,烙进她的记忆。

她几乎是跑着下了筒子楼,穿过狭窄巷道,冲向社区老旧变电站的方向。

风灌进衣领,带着初春特有的湿冷,但她顾不上。

心口那片荆棘纹身开始隐隐发烫,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沉闷的压迫感,仿佛某种长久被误解的情感正在苏醒。

变电站的铁门虚掩着,灯亮着。

她推门进去时,看见父亲林国栋背对着她坐在监控台前,佝偻的身影投在墙上,像一尊沉默多年的雕像。

屏幕上密密麻麻跳动着数据流,十几条线路状态闪烁不定。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缓慢敲击,动作机械却精准,一遍又一遍地调试一个名为“自动切换静默”的隐藏程序。

“爸。”她轻声叫。

林国栋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摸了摸鼻梁,像是刚意识到有人来了。

“你怎么来了?”

“江予安打的电话。”她说,嗓音有些哑,“你……不吃东西?”

“忘了。”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有户人家孩子癫痫,医生说频闪光可能诱发发作。他们不敢参加‘信灯计划’,也不敢提退出——怕被人说不合群。”他指着屏幕上的某条支路,“我得确保低功耗模式绝对稳定,万一断电时间不准,闪几下……就是一场灾难。”

林野怔住了。

她一直以为父亲对这件事漠不关心。

那些夜晚她熬夜改方案、拉会议、设计仪式流程时,他最多问一句“累不累”,然后默默端来一碗热粥。

她甚至怀疑他根本不懂她在做什么。

可现在,这个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的男人,竟独自在这昏暗的小屋里,为一条不属于任何统计报表的生命边缘线,反复校准毫秒级的时间差。

她走近几步,目光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

那双手粗糙得像砂纸,指节变形,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油污。

就是这样一双手,曾在她发烧时偷偷把薄荷糖塞进枕头底下;在她日记被烧后,笨拙地递来一本新的笔记本;在她焦虑症发作住院那天,蹲在医院走廊抽烟,一根接一根,直到天亮。

原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替那些说不出口的“不”字,悄悄加固一条退路。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上来,但她咬住唇,没让它落下。

她不能哭。

这一幕太重,重到哭泣都显得轻浮。

她只是轻轻把手覆在父亲肩头,很轻,像怕惊扰什么。

那一瞬,林国栋的身体微微一颤,却没有躲开。

当晚回到家,林野坐在书桌前,打开联盟内网后台。

她删掉了原本准备公示的“静默模式用户名单”,取而代之的是两条新规则:

1. 所有“静默模式”申请将进行匿名化处理,取消公示榜。

2. 新增“错峰响应”选项,居民可自定义断电时间±五分钟,系统自动匹配负荷安全区间。

她在更新日志里写下一行字:

“治愈不该有标准动作。”

发送前,她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曾经的她坚信,光能救赎一切——只要让更多人被看见,只要让痛苦发生,就能打破孤独的循环。

可今天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共情,不是强行点亮别人的黑夜,而是尊重他们选择黑暗的权利。

而在另一个房间,江予安读完这条更新通知,没有点赞,也没有留言。

他起身从书架抽出一本泛黄的《存在与时间》,翻开扉页——那里有一行娟秀的笔迹:“倾听,是让对方听见自己。”

他将打印出来的规则草稿轻轻夹进书页之间,合上书,望向窗外渐暗的城市。

夜色如墨,无数灯火次第熄灭,又有新的微光悄然亮起。

而在某栋老楼配电箱的背面,一张褪色的蓝色绝缘胶带正牢牢缠绕着一根松动的接线头,安静得如同从未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