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断电那三秒(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万一……有人觉得三秒太短呢?”她试探地问。

林国栋拧紧最后一颗螺丝,缓缓起身。

他看着女儿,眼神不再是那个永远低头修水管的男人,而是一个终于学会表达的父亲。

“太长了,就成了表演。”他说,“三秒……刚好够想起一个人,又不会痛到站不住。”

风从窗外吹进来,拂动桌上的图纸。

林野望着那块接入主控系统的电路板,忽然明白——父亲不是在编程,也不是在修设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是在测量哀伤的合理重量,用一生沉默换来的精度。

仪式前夜,城市安静得异样。

工作室的日志页面新增一行备注:“允许意外传递意义。”

而在城市的三十个街区,三十盏信灯静静伫立,等待那三秒的到来。

其中一面墙上的照片,始终空白。

系统备注栏写着一行小字:

“预留。未知触发者。”

注:原文中的“linger”翻译为“停留”。

全城的灯光在九点整准时熄灭。

没有预警,也没有声响,仿佛时间被轻轻掐断了一瞬。

林野站在老厂房的天台边缘,风从黄浦江方向吹来,带着初冬的凉意和城市罕见的寂静。

她没有举起手机,没有拍摄,甚至连呼吸都放得极轻——这一夜不属于记录,而属于感受。

三十盏信灯在同一刹那亮起,像三十颗被黑暗唤醒的心脏。

墙面浮现出余温留下的光影残迹:一个歪歪扭扭的火箭涂鸦旁写着“姐姐,我造出飞船了”,那是某个孩子对早逝手足的告白;一面墙上是颤抖的笔迹,“老伴走好,我每天都在阳台上晒你爱的棉袄”;还有一片空白,滤片上什么都没有,却最让人心颤——系统备注写着:“我还没学会说。”

三秒太短,短到不足以说完一句话;又太长,长到足以让一个人重新经历一次失去。

就在重启的那一瞬,人群里爆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哭喊。

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突然跪倒在地,双手捂脸,肩膀剧烈抽动。

“我爸……我爸今天才第一次摸我头……”他哽咽着,声音撕裂了夜的静谧。

周围人默默围拢,没有人说话,只有几只手轻轻落在他肩上。

那一刻,没有人是旁观者。

林野闭上眼,听见自己心口的荆棘纹身微微发烫——不是疼痛,而是某种久违的共鸣。

那些曾让她窒息的家庭记忆,母亲周慧敏冷硬的训斥、父亲林国栋转身修水管的背影、医院走廊里飘散的烟味……它们依旧存在,却不再如刀割骨。

她睁开眼,看向身旁的江予安。

他正低头调试设备,用专业录音仪捕捉主电网恢复时的电流波动。

“这波形,”他轻声说,“像不像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曲线?”

林野凝视屏幕上的数据流:电压跌落,短暂归零,再缓缓回升——的确,像极了生命在深渊边缘挣扎后重新搏动的节奏。

她忽然明白,这场“断电”不是为了纪念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为所有未曾被看见的痛,争取一次合法存在的时刻。

仪式结束,人群散去,街道重归灯火通明,但空气里似乎多了一种看不见的连接。

林野独自走向配电房,推开门时,看见父亲林国栋正蹲在主控柜前,手指微微发抖地重置程序。

焊枪已经冷却,他的额角沁着细汗,眼神却异常清明。

她走近,轻声问:“你想起囡囡了吗?”

林国栋动作一顿,没有抬头。

片刻后,他缓缓从工具包里取出一枚泛黄的小乳牙,用布擦了又擦,才小心翼翼地放进控制台一道隐蔽的缝隙里,再用胶布轻轻封住。

“以后,”他低声说,声音沙哑得像锈蚀的管道,“这三秒,她也算一个。”

林野没说话。

她只是掏出手机,打开“倾听者联盟”的官网后台,将首页倒计时重新设置:“距下次三秒:27天14小时”。

那一夜之后,监控数据显示,越来越多居民开始自发在每月九点整关掉家中灯光,持续三秒。

没有通知,没有号召,甚至没有讨论——就像一种埋进时间里的暗语,悄然蔓延。

直到第四天清晨,社区论坛出现一篇匿名帖,标题只有短短一句:

“那三秒里,我听见我妈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