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修不好的旧收音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林野坐在“倾听者之家”的培训室里,窗外是上海初秋的阴天,灰白的云层压得很低,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旧棉布。

教室里的空气有些闷,投影仪的光斑在墙上微微晃动,学员们陆续交回上一周的共情练习作业——一段记录家人日常声音的录音。

轮到第三排那个戴眼镜的女孩时,她站起来,手指捏着一只小小的U盘,声音轻得几乎要融进空调的嗡鸣:“这是我爸……录的。”

她点开音频。

扬声器里传出一口浓重的苏北口音,语速缓慢、断断续续,像是每说一个字都要停下来确认一遍发音是否正确:

“青菜……洗三遍。姜切丝,不多放。油热了再下锅……盐……一勺半。野……不是,是女儿爱吃的。”

教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低头抹眼角,有人轻轻叹气。

林野的手指无意识地抚上心口——那片皮肤下的荆棘纹身忽然泛起一阵温热,不痛,却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了一下。

她想起了父亲最近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在修那台老收音机,修好了,有惊喜。”

她当时只当是玩笑。

那台破机器早就锈得看不出原色,连电池仓都裂了缝,父亲却每天下班后蹲在配电房里鼓捣,戴上老花镜,用镊子夹着焊锡一点点补线路板,嘴里还念叨着“频率要准”“不能跳针”。

现在听着这段菜谱录音,她忽然明白过来——这不是什么技术执念,而是一个不会说“我爱你”的男人,在笨拙地练习“在场”。

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江予安发来一张照片:一台老旧的红灯牌收音机背面,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给野——国栋修”。

天线缠着一小块褪色的红布,仔细看,里面裹着一颗乳白色的小小牙齿。

林野屏住呼吸。

那是她六岁时掉的乳牙。

那天她哭着找妈妈要糖,母亲笑着把牙包进手帕说:“留着,以后给你当传家宝。”后来她再没见过那块布,以为早被丢掉了。

可它一直在这儿,在父亲修了三十年的工具箱夹层里,在这台他试图复活的收音机上,像某种沉默的誓约。

她猛地起身,顾不上解释,抓起外套就往外走。

二十分钟后,她站在小区角落的配电房门口。

铁门虚掩着,里面透出一点昏黄的光。

她推开门,看见父亲背对着她,戴着耳机,手里握着一卷磁带,正一遍遍按着播放键。

录音机里传出稚嫩的声音:

“我的爸爸是修灯的,他说灯亮了,就没人走夜路。我也想当修灯的人,因为……我想让野野看得见。”

那是她小学三年级参加朗诵比赛的原声带。

林野僵在原地。

她记得那天母亲嫌她穿得太土,临时换了件不合身的白衬衫;她紧张得忘词,台下一片哄笑。

回到家,周慧敏甩了她一巴掌:“丢人现眼!你爸修灯也就罢了,你还敢上台?”

她从此再没提过那盘磁带。

可父亲一直留着。

他听见动静,慌忙关掉机器,手忙脚乱把磁带塞进抽屉,又顺手拿起螺丝刀假装在修电路板,声音干涩:“你……怎么来了?”

“爸。”她嗓音有点哑,“你在听这个?”

“哦……这带子卡住了,我……想修好它,放给你听。”

“我能听原声。”她摇头,“不用修。”

他低下头,手指搓着粗糙的掌纹:“可……原声坏了。磁粉脱落了,杂音太大……你听了会难受。”

她看着他花白的鬓角,看着他工作服袖口磨破的边,忽然觉得胸口那道荆棘浅痕烧了起来——不是疼痛,而是涨满了一种迟到了二十年的感知。

原来有些人表达爱的方式,不是拥抱,不是言语,而是跪在黑暗里,一寸寸接好断裂的线路,只为让一段模糊的声音,重新响起。

她没说话,转身走了。

那一夜,她刚躺下,房间里突然传来沙沙的电流声。

紧接着,一个断续、颤抖、带着明显杂音的声音从墙角的老式收音机里传出——

那是社区广播系统接入的信号。

“第一格……是你五岁画的太阳……贴在冰箱上的……我还留着。第二格……是你十岁得的奖状……语文竞赛一等奖……我钉在工具箱盖内侧……每天都能看见。第三格……是你写的书……我买了三本……一本放家里,一本带来单位,一本……本来想送你老师,可我不敢去学校……”

磁带卡住了。

最后一句反复跳针,像一根扎进时间里的刺:

“你……你……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