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她没烧的那页(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林野把那本烧去一角的空白日记,轻轻放回母亲书房最底层的抽屉里。

没有锁,也没有藏,就像她终于不再需要把它贴在心口才能确认疼痛的真实性。

她走得很慢,经过客厅时,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旧日全家福——玻璃蒙着薄灰,相框歪斜,像一段被遗忘的标点。

她没去扶正它。

有些东西一旦偏离了原位,再摆回去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伪装。

回到自己久未居住的老屋阳台,她坐下,望着那盆焦黑的山茶花。

枝干枯瘦如指骨,叶片蜷缩成炭色,像是被某种沉默的火焰从内部烧尽。

风穿过栏杆间隙,吹动她额前碎发,也吹动那一抹死寂。

忽然间,花匠老吴的声音浮现在记忆里:“你妈每年十五来一趟,从不断。”

那时她只当是闲谈,可此刻,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进时间的褶皱。

她掏出手机,翻出日历应用,指尖滑动,一页页回溯。

出生那天起,每月十五,固定时段——下午三点十七分出门,步行二十分钟,抵达社区花园西侧角落的小花坛,停留四十分钟整,然后原路返回。

风雨无阻,病痛不误。

二十二年,从未间断。

她调取小区监控,画面模糊却清晰得令人心颤:周慧敏穿着素色外套,背影微驼,低头站在那片不起眼的绿植前。

剪枝、松土、浇水,动作机械而专注,仿佛每一铲泥土都承载着不可言说的重量。

她从不看表,也不与人交谈,甚至不曾多停留一秒。

四十分一到,转身就走,像完成一场无人见证的祭礼。

林野盯着屏幕,喉咙发紧。

这二十二年,正是她从襁褓到成年的全部岁月。

母亲每个月准时走向那片土地,是否也在丈量她成长的距离?

是以怎样的姿态,在替某个无法流泪的人,一遍遍埋下无声的忏悔?

她不知道答案

第二天清晨,她带着几张截图和满腹疑问,敲开了孙医生诊所的门。

老人戴着金丝边眼镜,听完她的叙述,并未急于回应。

良久,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脑部扫描图,递给她。

“你外婆晚年被诊断为‘情感解离性失语’。”他说,“不是不愿表达,而是大脑已经切断了情绪与语言的神经通路。她说不出痛,因为‘说’这个行为本身,会引发生理性的剧痛。”

林野低头看着图像,右颞叶深处一块灰斑格外显眼,像雪地里踩塌的一角。

她的心口月牙形荆棘痕微微一颤——冷流没有涌上,但一股深埋已久的窒息感悄然升起,如同有人在胸腔内缓缓攥紧了空气。

原来母亲不是不想拥抱她,而是每一次动情,都在触发身体的警报系统。

原来那些耳光、斥责、焚烧日记的手,也曾抠进掌心,只是血从未流到表面。

当晚,她打开电脑,重写《荆棘摇篮》的结局。

不再是虚构的和解,不再是读者期待的眼泪与拥抱。

她写道:

她站在火盆边,看着女儿的日记一页页卷曲、焦黑、化为灰烬。

火光照亮她僵硬的脸,映不出悲喜。

直到某一瞬,她忽然感到掌心刺痛——指甲早已陷进皮肉,血珠顺着指缝渗出,滴落在灰烬上,发出轻微的“嗤”声。

她怔住。

原来我也能流。

文字落定的刹那,心口竟毫无痛感。

记忆仍在,伤痕未消,可那种被负面情绪反噬的撕裂感,第一次真正退去。

她明白过来:当她不再试图填补母亲的空白,不再将“被爱”当作生存必需的氧气,她的金手指便失去了吞噬温暖的入口。

她终于学会以共情代替代偿,以看见代替拯救。

她将这段文字打印出来,附上一张照片——那是她在社区花园拍下的新生山茶叶芽,在晨露中微微发亮,嫩绿得近乎虚幻。

信封上没有署名,投入母亲书房外那个老旧的铁皮信箱时,夜风正轻轻拂过楼道。

三天后,林野回家。

钥匙插入锁孔的瞬间,她听见阳台传来一声极轻的响动,像是泥土松动的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