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毛衣上的针脚会说话(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林野把那件旧棉袄泡进温水里,动作轻得像在擦拭一件祭品。

她没有用洗衣机,也没有加任何香精洗衣液——她怕气味会篡改记忆。

水渐渐泛黄,浮起细小的尘絮,像是时间沉渣被唤醒。

她蹲在洗手间瓷砖上,指尖搓过袖口那一圈多出来的补丁,指腹传来粗粝的触感,仿佛能摸到外婆掌心裂开的纹路。

她忽然想起五岁那年冬天,外婆蹲在煤炉边给她缝衣服,左手腕上缠着一块发黑的布条。

她问怎么了,外婆说:“老毛病,不打紧。”可那天夜里,她听见隔壁床板吱呀响,有人压抑地咳嗽,咳到几乎喘不过气。

她没敢起身,只是把脸埋进棉袄领口,闻着那股樟脑混着汗味的气息,假装睡着。

现在,她终于明白:那层多出来的针脚,不是为了更结实,而是因为外婆的左臂早已抬不起来。

她用残损的身体,一圈又一圈,把爱织进了孩子穿不到的尺寸里。

棉袄洗净晾干后,林野将它平铺在书桌中央,台灯调至最暖的光。

她不再启动金手指,不再试图感知那些残留的情绪波纹。

她知道,一旦开启,那些积压多年的怨、痛、委屈就会顺着神经倒灌进胸口,让荆棘纹身重新灼烧溃烂。

这一次,她选择用眼睛看,用手去触,用理性去拼凑感性曾遮蔽的真相。

她拍下每一处细节:领口反复拉扯形成的毛球,袖底因摩擦磨出的小洞,后背靠近肩胛处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缝线错位——那是匆忙中接错了布片。

她在图注里写道:“她改小了三次,只为等女儿回来穿。”没有煽情,没有控诉,只有平静的陈述,像一份考古报告,记录一段被遗忘的文明。

图集取名《针脚里的爱》,匿名发布在一个专注女性口述史的论坛。

她没告诉任何人,连江予安也没提。

这不再是写作素材,也不是疗愈仪式,而是一次告别:她不再需要通过痛苦来确认自己存在。

几天后的深夜,周慧敏坐在客厅沙发上刷手机。

失眠已成常态。

自从林野寄回那件“不合身”的毛衣,她就再没能安稳入睡。

她点开一个陌生链接,画面是一张泛黄的棉袄照片,袖口打着细密的补丁。

她的手指停住了。

下一秒,她猛地站起身,走向储物间。

翻箱倒柜许久,取出一件织了一半的藏青色毛衣——那是她一贯的颜色,深沉、规矩、不出错。

她习惯给林野织这种颜色,说是耐脏,其实是因为母亲当年也只允许她穿这样的衣服。

她盯着手中未完成的针脚,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每一件她织给女儿的毛衣,领口都勒得特别紧。

她怔住了。

记忆闪回某个冬日清晨,八岁的林野穿着新毛衣上学,走到门口却迟迟不动。

她催促,孩子才小声说:“妈,脖子有点疼。”她当时皱眉:“别人家孩子穿着都没事,你怎么这么娇气?”然后强行拉上拉链,推她出门。

原来不是娇气。是她从未想过,柔软也可以是一种正当的存在方式。

她沉默地拆掉整件毛衣,毛线一圈圈散落,像解开多年缠绕的心结。

第二天,她去了趟毛线店,在货架前站了很久,最终选了一团暖杏色的羊绒线——明亮却不刺眼,温柔却不甜腻。

她开始重新起针。

手法生疏了许多,针尖常勾住线,但她不再急着拆掉重来。

她学着慢慢理顺,像在练习一种迟来的耐心。

一周后,林野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包裹。

打开后,是一件崭新的杏色毛衣,质地柔软,样式简单。

她抖开一看,发现内袋缝着一张对折的小纸条,字迹熟悉却少见地松弛:

“你小时候说,同学的妈妈织的毛衣不勒脖子。”

她的眼眶瞬间热了。

她没有立刻穿上,而是将毛衣轻轻平铺在床上,拍下照片,发给了江予安。

片刻后,手机震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